开题报告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1.研究意义有句话说得好--“展望未来,推动摇篮的一双手一定能够推动整个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解放,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政治,企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领导者。
在中国商业史上,“她力量”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汹涌澎湃的存在。
30年前,伍淑清和她创立的航空食品开启了国内合资企业的先河。
10年来,谢企华以掌门的身份叱咤钢铁业,并成为《中国企业家》惟一登上“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榜的女性企业家。
而中国几个千亿级企业背后,更活跃着“铁娘子”身影。
2009年,201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相继推出两届“年度商界木兰”,把聚光灯打在这些女性企业家和女性领导者身上,她们的积极,热情,坚韧,稳健、锋利,强悍、活力,魅力以及她们所独有的女性领导魅力,让人惊叹连连。
2.预期目标学术界在高度关注领导力的同时,尤其关注中国新时代女性领导力。
本文以新时代女性领导力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特质,发展优势和发展障碍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综合运用女性心理学,社会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多学科多领域,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较男性领导其所独有的发展优势;结合现实社会,从女性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三方面入手,探究限制女性领导者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深入探究中国女性领导者该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全面提升女性领导力,成为独具魅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新时代女性领导者。
有句话说得好:“成功是别人对你事业的认知,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感知”。
“真正的女性领导者要有魄力、能力、潜力,要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不断完善自己”。
2.国内外研究现状1、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在(Schein,1973)和(Schein,1975)的男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
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我们对男性行为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认知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Burgess和Borgida,1999,Eagly和Karau,2002;Heilman,2001):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力模式之间缺乏匹配,由此推导出,女性不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去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
而Eagly和Karau(2002)提出“角色一致”理论,详细解释女性的性别角色与领导力角色之间的矛盾。
认为男性特征更多表现代理性格,女性则表现为社团性格。
Scott和Brown(2006)研究发现:当女性领导者展现代理角色,而男性领导者展现社团角色时,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
这说明了参与者不希望出现性别角色不一致的现象。
在国内,宇长春(2006)以政府部门为例,通过实证的方式,解释两性领导风格存在差异的观点。
屠立霞(2003)也发现男性企业家更偏向任务导向型,自主、独立、竞争;而女性更偏向社会导向型,注重人际交流、相互依存、合作共事等。
对两性领导风格和行为的差异性问题,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如Epstein、Mats Alvesson等,他们认为用性别差异来解释领导风格的差异是缺少理论依据的。
所以,对两性领导风格的差异性是否存在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或许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是不同的行业组织中得出的结果可能也是不同的。
2、女性领导的优势研究早在1990年,Helgesen就提出了女性领导风格学说,认为女性领导关注沟通、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的成功。
Judy B. Rosener在这之后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支持了Helgesen的观点。
她提出男性多采用交易式的领导模式,并且倾向于使用组织所赋予的职位权力。
而女性则更多采用变革式的领导方式。
她更喜欢为组织设计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目标,让下属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通常人们也认为女性倾向于柔性、民主的领导方式。
亨利·明茨伯格在《关于管理的十个冥想》中提到:“组织需要培育,需要照顾和关爱,需要持续稳定的关怀。
关爱是一种更女性化的管理方式,虽然我看到很多优秀的男性CEO正在逐步采用这种方式。
但是,女性还是有优势。
”Eagly和Johnson(1990)认为,女性的领导者更为倾向于采用民主型或参与型的风格,而非采用专制型或者指导型风格。
他们鼓励参与,共享权力和信息,并努力提高下属的自我价值。
他们通过包括进行领导,并依赖其领导魅力、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技能来影响他人,善于将下属的自身利益转化为组织目标而激励他人。
Eagly和wood(1991)认为,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具有社会技能,因而更适宜于担任中层管理者的角色。
在国内,童兆颖(2004)认为女性领导力的基本元素包括核心专业技术能力、敏锐性、进取心、组织力和创造环境的能力等。
屠立霞(2004)对女干部的行政领导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女性领导在很多方面呈现优秀的领导能力,如有能力推进远景规划、不惧怕革新陈规、全身贯注于事业、在高科技时代采用友情感召的工作方式、将挑战转为契机、关注顾客的偏好等。
陈方(2005)认为,女性领导能力包括形成组织远景的能力,定义宗旨的能力,制定战略和目标的能力,建立组织文化的能力,建立制度和系统的能力等。
3、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研究在少量的研究性别与领导力模式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男性领导者,女性领导者展示出任务导向的领导力模式比关系导向的领导力模式更为有效(Forsyth, Heiney和Wright,1997)。
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2008)对中国背景下的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得出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主要包括:人本型领导模式、变革型领导模式、转换型领导模式、和谐型领导模式和交易型领导模式。
4、研究方向国内学者已经对女性领导的压力、优劣势、领导能力等问题做了一些研究,但仍然停留在两性差异,女性领导能力等阶段。
无法得出一个达成共识的女性领导力的模型。
使得学者们对女性领导力研究的无法立足于普遍被接受的理论模型。
3.参考文献[1]陈伟娟.我国企业女性领导力研究[G].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10)[2]张敏. 中国女性领导影响力研究[G].内蒙古大学学报. 2010(04)[3]钱亚玲. 中国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G].内蒙古大学学报. 2010(04)[4]许美娜.我国女性领导者的特质及其发展[G].吉林大学学报. 2008(11)[5]董芳芳.我国本土企业女性领导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G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02)[6]李福英. 女性企业家领导风格:引领21世纪领导风格的主流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 2006(06)[7]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8]任小飞.中国现代女性领导发展状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9]刘桂花.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魅力和领导风格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10]袁海荣.女性领导者成长障碍与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国关学院.2004[11]宇长春.中国女性职业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06[12]董芳芳.我国本土企业女性领导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13]李凤英. 女性领导应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领导素质[J].领导科学. 2010(06)[14]聂志毅.女性的职业优势与领导力[J].学术界.2010 (03)[15]马佳意. 浅析柔性领导观的女性领导的优势[J]经营管理者.2009(11)[16]Kay E. McGlashan, Patrick M. Wright and Blaine McCormick .Preferential selection and stereotypes: Effects on evaluation of female leader performance, subordinate goal commitment, and task performance[J].Sex Roles.1995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1、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1.3研究设计2、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相关概念界定2.1新时代女性的概念2.2女性领导力的概念2.3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3、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相关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设计3.1调查过程3.1.1调查目的3.1.2调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3.1.3调查(访问)的问卷设计3.2调查结果分析3.2.1基本情况的概述3.2.2研究发现及策略4、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维度探究4.1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特质4.2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优势4.2.1组织沟通4.2.2人际关系4.2.3柔性管理4.2.4女性魅力4.3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发展障碍4.3.1自身因素4.3.2家庭因素4.3.3组织因素4.3.4社会因素5、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提升策略5.1自我心理调试,职业生涯规划5.2克服障碍因素,强化领导意识5.3采用柔性管理,提升领导能力5.4发挥性格优势,展现女性魅力6、对策建议6.16.26.37、结论(对论文的总体概括,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以及论文的局限性等)8、参考文献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方案:第六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7学期6-14周: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完成详细提纲。
第7学期15-20周: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8学期1-2周:修改、完成毕业论文。
第8学期3-6周:参加毕业实习;开展调查研究;修改、完善论文,完成定稿。
第8学期第7周:进一步修改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定稿、上交。
第8学期第9-11周: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