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5.1 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
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12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4个子湖。
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732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
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111.7km2;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5.1.1水资源保护现状(1)网湖湖区围垦情况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20.0m时,湖泊总面积为81.9km2,湖泊容积为4.23亿m3。
上世纪70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
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
到80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20m时,仅有湖泊面积43.8km2,湖泊容积为2.79亿m3。
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28.8km2,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
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54.8%、围养水面占12.2%、精养鱼池占7%、其他占26%。
(2)水环境质量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2013年4月23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5.1-1。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5.1-2。
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0.088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0.114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0.641mg/l,超出V类水标准3.2倍,实际达到劣Ⅴ类标准。
总体上看,网湖湖区总体水质为总磷超标,其中莲花湖的水质为劣Ⅴ类标准,主要是总磷量超标严重(超出V类水标准3.2倍)。
莲花湖紧邻阳新县城,现状情况下居民生活污水、部分城市服务业生产用水及工业用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莲花湖;同时,莲花湖和大泉湖曾大面积的养殖珍珠,大量的投肥沉积湖底,持续污染水体,导致水体水质不断恶化;另外,由于围垦及渠道淤塞,莲花湖与周边水体流通性差,水体交换功能减弱,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也是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
莲花湖污染现状见图5.1-1、5.1-2、5.1-3。
表5.1-1地表水水质监测成果表表5.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图5.1-1图5.1-2图5.1-35.1.2水污染源网湖湖区的污染源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点污染源主要为城镇工业、生活排污口。
面污染源主要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化肥、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湖泊形成污染。
(1)点污染源据调查资料,目前网湖湖区排污口主要分布于良荐河、网湖、莲花湖和银山港,良荐河和银山港的污水最终分别流入网湖和莲花湖。
污染物主要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网湖周边有2个排污口:太张屋排污口(阳新富川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湖山港排污口(阳新亿利碳素有限公司),向网湖排放的年排污量达到3.5万t。
良荐河周边有2个排污口:莲花陈桥排污口(阳新县金瓶山矿业有限公司)、古楼山排污口(中粮集团),向良荐河排放的年排污量达到5万t。
莲花湖周边有6个排污口:一中排污口、上钟排污口、国际大酒店排污口、莲花湖1号排污口、莲花湖2号排污口、下钟居民排污口、帝州冶炼厂排污口和双港米厂,向莲花湖排放的年排污量达到4.04万t,其中工业废水4万t、生活污水0.04万t。
因此网湖湖区点源污染总的年纳污量达到12.54万t,其中工业废水12.5万t。
(2)面污染源网湖湖区耕地面积10.38万亩,养殖禽畜数量约为5.61万头(折算成猪),化肥年使用量1.18万t,其中氮肥年使用量0.48万t、磷肥年使用量0.24万t,农药年使用量31.92万t。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网湖的排污量会逐年增加,湖泊水质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威胁。
(3)内污染源由于多年来未进行过有效治理,部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进入湖体后逐年沉积,加之曾经的大范围水产养殖投肥,导致湖泊底泥总磷、总氮、重金属等严重超标,并持续向湖中释放,不断污染水体。
近年来水产养殖范围有所缩小,但仍为向水中投肥的养殖方式,水质仍持续受到污染。
5.1.3水功能区划根据《湖北省水功能区划报告》,本次规划范围涉及一级水功能区划网湖保留区,范围为网湖湖区,因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划为保留区。
水质管理目标为Ⅲ类。
5.1.4纳污能力分析按照《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中的相关规定,保留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污染负荷计算法。
网湖湖区水功能区划为保留区,水质目标是维持Ⅲ类水质,其纳污能力则采用其水质目标所允许的污染物入湖量。
根据网湖、莲花湖现状水质检测中COD、氨氮、TN、TP的浓度(详见表5.1-1)与Ⅲ类水质相应指标的浓度(详见表5.1-2)差值,以及网湖的湖泊容积,可以求得现状情况下网湖湖区纳污总量COD为1048t/a,氨氮为68 t/a,TN 为51t/a,TP为-20t/a,即TP指标已经超出了目标Ⅲ类水质的该污染物浓度。
详见表5.1-3。
表5.1-3网湖湖区纳污能力计算成果上述计算成果说明,在维持网湖和马蹄湖、石灰赛、大泉湖以及莲花湖水质管理目标Ⅲ类水质的情况下,网湖湖区所能容纳的COD、氨氮、TN 总排放量上限分别为1048t/a、68t/a、51t/a,而TP污染物总排放量已经超标20t/a。
其中莲花湖在维持Ⅲ类水质的情况下,所能容纳的氨氮总排放量上限为2.67t/a,而COD、TN和TP污染物总排放量分别超标16.56t/a、0.04t/a 和2.39t/a。
5.1.5水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网湖湖区的水功能区为保留区,水质管理目标为Ⅲ类。
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湖湖区水资源,从流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高度出发,在限制排污总量的基础上,制定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程、湖泊岸线管理、地表水水质监测等水资源保护措施,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
使网湖湖区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污染基本消失,水生态良好并不断趋向平衡。
针对上述水资源污染问题,考虑以下三方面水资源保护对策和措施:(1)水污染防治①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网湖湖区范围内,由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未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而直接排入网湖湖区,对部分湖泊的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其中莲花湖最为严重,致使其水质达到劣Ⅴ类。
为了有效削减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应制定网湖湖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划,优化布局,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截污工程建设。
对于城镇点源污染,根据《城市总规》(2007-2020),近期新城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远期全部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所有污水必须经污水处理厂治理达标后排放,严禁未经治理直接排放。
网湖湖区点源污染治理工程(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已纳入《城市总规》(2007-2020),由市政部门统一规划实施,本次规划不再计列。
②工业污染源整治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关停或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企业排放废水的污染物浓度与总量必须达标,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企业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制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
③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农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农田面源、禽畜养殖面源、水产养殖面源等。
近年随着各类农药、化肥和饲料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禽畜粪便和废水随意排放导致部分河段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威胁了网湖湖区水生生态安全。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建议从源头和末端同时治理。
从源头通过对禽畜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及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将这些本来是污染源的废物变废为宝。
提高有机肥的施用率并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生态农艺技术。
在末端,即湖泊周边有面源污染的地方新建截流沟和人工湿地,使农田面上来水先进入截留沟,再汇入人工湿地,通过生物净化后再进入网湖,保护湖泊水质。
网湖湖区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截流沟和人工湿地),已纳入《网湖湿地规划》,本次也不再计列。
④内源污染整治对湖泊进行底泥疏浚,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连续三年晒湖,改善底泥成分,防止底泥继续污染水体。
取消传统围网养殖和珍珠养殖,倡导农户开展生态养殖。
内源污染治理措施已纳入生态修复工程,在此不再计列。
(2)水质监测体系建设水功能区水质水量监测是地表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网湖湖区水功能区水质水量监测充分应用自动监测、移动监测、动态监测、应急监测等手段,加大信息系统开发力度,提高快速反应和信息处理能力。
完善流域范围内水质监控体系建设,优化监测断面,为准确、及时地提供水质现状基础资料提供保障。
加强水环境信息管理及系统工程建设包括标准化体系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水质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能力建设。
建立水质评价信息系统,逐步发展为能够进行趋势分析、预测模拟、实时显示、预警预报等深层次数据分析的决策辅助支持系统。
建立分布式水环境综合数据库,对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质及其重要影响因子信息进行全面、统一的管理。
制定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
本次规划在城区湖泊莲花湖支流竹林河入湖口处、网湖主要入湖口(沙嘴闸、良荐河、赛桥湖)以及网湖出湖口(祝家山闸)等断面处设立水质监测站,共计5处,并设立水质监测自动测报中心站1处(可与网湖水雨情信息化系统中心合并);同时建议阳新县政府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强制要求各重点污染源企业在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设备,并统一纳入网湖湖区水质监测自动测报系统进行管理。
购置流动监测车1辆,对湖周有可能发生水质危险的地段进行巡回监测。
5.2 水生态修复5.2.1水生态现状(1)水环境现状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湖泊中,造成县城区主要水体超出了水功能区划的管理目标,网湖湖区尤其是莲花湖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