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江苏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年江苏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焚坑之事没商量张鸣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

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

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

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

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

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

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

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

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

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

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

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

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

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

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

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

二、诗书百家语。

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

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

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

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

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

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

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

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

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

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

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

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

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

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

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

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

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

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有删改)16. 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一句的内涵。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登月第一人周有恒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

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

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

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

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

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

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

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

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

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

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出。

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

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

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

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

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

7月21日凌晨2点56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第一人。

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步,都是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土延伸。

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

阿姆斯特朗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

有人问,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有删改)15.从文中看,哪些因素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线句有哪两层含义?(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阿姆斯特朗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

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

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

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

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