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然后在文本找准对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第二段明确指出青花瓷一统天下,走向世界。

C项,第三段只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题干中换成了“明代”;“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及“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即青花瓷只是现象之一,二者没有因果关系,题干强加因果。

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青花瓷崛起是明代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解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与前半句也无因果关系。

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 56110048)“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

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

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

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

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

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

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

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4.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的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

解析:C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原文关注的是“幸福问题”,选项是“幸福悖论”,所以曲解文意。

答案:C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作生活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解析:B项说法片面。

文中说“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除了文化特征,还有其他因素。

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解析:D项无中生有。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D论述类文本阅读(二)(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