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希望立刻得到及时、周到的救治服务,他们对医院急诊的就诊流程,规章制度不熟悉,一旦护士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就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特别是花费多而病情无望时,家属往往不能接受,情绪变化无常,随之而来的是对护理工作的百般挑剔,有机会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甚至是护理纠纷。
另外,护士忙于护理急救而无暇顾及家属的焦急情绪,两者之间的差异易使家属产生“急诊不急”的误会,甚至会产生冲突。
3.1.9 缺乏社会支持及管理层的重视由于急诊科特殊性与普通病房相比较,急诊科护士总是处于被责怪、投诉和批评声中,他们的劳动得不到患者及家属认可,也得不到管理层的理解,发生护患纠纷和矛盾时,管理层不能给予支持,急诊科护士在这种压力下,负性心理得不到释放,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3.1.10 面临人身伤害和被感染的危险由于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嘈杂的环境,复杂的服务对象,可能均对急诊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夜间,有时会干扰急诊正常工作的进行。
急诊科医护人员被患者及家属谩骂、殴打伤害的事例在国内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急诊科护士最难以保障的问题就是人身安全。
另一方面,急诊科护士需经常接诊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包括一些处于潜伏期及诊断前期的传染病患者,对这些不明患者进行护理和抢救,极易造成护患间的交叉感染。
另外社会上吸毒人员的骚扰等因素使得急诊科护士极易引起职业性损伤[6],使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3.2 减轻压力的对策
3.2.1 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增加护士编制首先应为急诊科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作、便于抢救、诊治、布局合理的工作环境,精简就诊流程、放置醒目的标识、使急诊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清晰明了,使家属和陪护人员有安置的去处,并要增加基础设施,使护士从繁忙又简单的劳动中释放出来。
另一方面,为解决护理人员少,工作强度过大的矛盾,首先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增加护士编制,增加夜班护士的人员配备比例,适当的增加待遇,提高夜班补助,实施弹性化的科学排班等,尽可能设法缓解护理人员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使急诊护士体力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时间缩短,从而减轻压力。
3.2.2 实施对护理人员安全保障的措施刘燕平等[7]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进行调查,发现急诊科护士需要得到的是人身安全保障,这是最基本的需要。
首先,要在急诊科安排24h专职的保安人员,保证在急诊工作繁忙时和有突发事件时,保安人员协助维持就诊秩序,确保急诊工作顺利进行。
配备各种防护设备及防护用品,制定护士自身保护的相关措施,对传染病
患者及时转入传染科。
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和给予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尽量减少和杜绝职业损伤对护士健康所带来的伤害。
这些措施,使护士的负担和压力减轻,使他们意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发挥个人的潜力。
3.2.3 提高护士的心理防御机制首先要维护好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关心理解护士,使护士保持心情舒畅;其次,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宣教、传授一些既科学又简便易行的心理调试方法,如放松、宣泄、自我暗示等,增加护士心理防御能力使精神放松,避免因工作不良刺激造成的心身不适。
3.2.4 领导支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首先,管理者要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合理有序的安排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使之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激励机制[8],并积极为护士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其次,要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福利待遇,提升护士的自我价值,使患者、家属、社会尊重护士,护理人员在宽松的工作环境下,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提高护
理质量。
3.2.5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心态及强健的体魄,以及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及责任感。
一方面,要正确的认识急诊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用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本领服务于患者,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有助于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3.2.6 加强沟通,理顺各种工作关系,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对焦虑的患者及家属,护士应耐心理解帮助他们,做好沟通和宣传工作。
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患者、家属有安全感,得到他们的信任,增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减少矛盾和冲突。
鉴于急诊科的特殊性,理顺各种工作关系尤为重要,如与临床科室和非临床科室的联系,这样既可保障急诊工作的通畅,也可减轻为非业务问题花费时间、精力的负担,使护士全心全意地投入急诊工作。
4 小结
随着急诊工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急诊科患者量大、工
作紧张,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心理压力大,势必影响急诊科工作质量,通过分析压力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使护士减轻负担和压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受到了重视,大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主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努力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屈静材,程秀华.新护士轮岗支助组运作模式尝试[j].护理学杂志 2007,22(10):48-49.
[2]Astudillow,Mendinuenta.Exhaustion Syhdrpome inpalliative care[j] Support.Care cauctr,1996,4(6):408.
[3]王娟,秦亚美.急诊科护士心理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0,7(4):47.
[4]蔡伟萍,全丽君,王文珍,等.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3,9(2):106.
[5]杜益平,胡容,王伟智.急诊科护士心理紧张程度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11):675.
[6]青梅,刘素英.选择与培训不同层次的临
床带教老师.现代临床护理,2002,1(1):35.
[7]刘燕平,姚景鹏 .急诊科护士工作需要调查及满意度状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2,16(3):147.
[8]李秀云,徐蓉.专科护士激励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1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