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全日制和3+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全日制和3+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590106]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二、学制与学历全日制三年大专学历三、就业面向(领域)本专业面向浙江,重点是温州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IT行业。

1.主要就业岗位: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管理、企业信息化实施;2.次要就业岗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3.迁移就业岗位: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维护、技术支持及营销。

四、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与维护能力,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基于网络的信息ERP系统的应用和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办公文员、技术支持等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基本素质1.要有政治素质,热爱国家,懂得马列主义基本思想,有着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2.要有信息意识,能充分利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观察事物,有利用信息资源的较强意识;3.要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注意网络安全,遵守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规,保守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4.要有服务意识,具有“用户至上”的理念;5.要有团队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全局观点。

(二)知识要求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知识;2.了解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维护的基本常识;3.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程序设计;4.掌握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基本知识与技术;5.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三)能力要求:1.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信息资源建设能力;2.能熟练安装配置和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3.具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能力;4.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5.具有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及开发能力;6.自我学习、知识技能的更新、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六、职业证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获得“双证书”,即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表:七、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八、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九、教学学时分配与课程体系(五)教学学时比例表十、指导性教学安排(一)本专业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

理论教学强调“必需、够用”,注重学生信息管理基本理论的培养。

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程安排了相关的实验、实训,实验和实训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按职业标准进行综合职业技能测试考核。

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岗位的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认识及适应能力。

此外积极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个课程体系构建本着“实用、够用”,兼顾发展需要的原则及职业岗位(群)要求。

(二)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特色。

实践课程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努力加强各种实验、实习及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环节就有1525个课时,占课时总数的57.5%以上。

在实验课程内容设计中,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特别注意处理实验课程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而获得。

实践教学包含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学科竞赛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能力培养重点。

通过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训练、实习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四)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应多样,包含了入学教育、军训、课内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集中实训、参观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安排和实施,强化专业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教育、实践训练。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聘请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士到学校兼职授课,找到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十一、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二)校内实训基地配置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除优化校内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按培养目标形成一定的模块。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和岗位技能要求,学院总计有10多个机房可以安排专业课程,800多台套计算机设备,其中有5个机房专门实训室,投资总金额达200万以上,并于2010年12月与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共建“现代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设计理念先进,设备完善,很好地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生相关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

注:校外实训基地的配置还将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略作调整。

十二、教学建议(一)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面向企事业单位基于网络的信息ERP系统的应用和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的维护、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计算机系统的实际应用与维护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和维护能力,网页网站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着重实际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考核、毕业实习、撰写毕业综合实践报告和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将获得大专毕业文凭和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演示教学、场景模拟、仿真模拟等教学方法,以通俗易懂的(三)教材本专业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在合理选用优秀高职教材的同时,大力鼓励专业教师自编教材。

选用的教材与本专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适合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符合深浅程度恰当,阐述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阅读;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的提高。

选用教材形式多样,包括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自编教材、自编讲义等,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和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养目标要求的教材。

(四)考核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均设有其对应的考核标准。

其中理论课程以笔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开卷和闭卷两种,内容可为常规内容,也可以为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实验课程多以上机考试为主,兼顾答辩及操作;综合训练课程上课形式有多种,一部分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对于此类课程,以企业考核为主,占60%,学校考核为辅,占40%。

对于另外一部分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完成课程,主要以答辩及操作形式进行考核。

十三、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高职教育的学生不仅可以进行再深造,且深造的途径还丰富多样。

具体如下:途径一:通过专升本、自考或成人教育等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本科学历;途径二:毕业两年后可考研;途径三:可考公务员,继续学习。

计算机信息管理(3+2高职段)[590106]一、招生对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二、学制与学历全日制二年大专学历三、就业面向(领域)面向浙江,重点是温州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IT行业。

1.主要就业岗位: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管理、企业信息化实施;2.次要就业岗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3.迁移就业岗位: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维护、技术支持及营销。

四、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与维护能力,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基于网络的信息ERP系统的应用和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办公文员、技术支持等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基本素质1.要有政治素质,热爱国家,懂得马列主义基本思想,有着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2.要有信息意识,能充分利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观察事物,有利用信息资源的较强意识;3.要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注意网络安全,遵守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规,保守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4.要有服务意识,具有“用户至上”的理念;5.要有团队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全局观点。

(二)知识要求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知识;2.了解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维护的基本常识;3.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程序设计;4.掌握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基本知识与技术;5.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三)能力要求:1.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信息资源建设能力;2.能熟练安装配置和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3.具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能力;4.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5.具有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及开发能力;6.自我学习、知识技能的更新、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六、职业证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3+2)毕业生应获得“双证书”,即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3+2)学生可以获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表:八、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九、教学学时分配与课程体系(二)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三)职业拓展模块课程设置十、指导性教学安排(一)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

理论教学强调“必需、够用”,注重学生信息管理基本理论的培养。

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程安排了相关的实验、实训,实验和实训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按职业标准进行综合职业技能测试考核。

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极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个课程体系构建本着“实用、够用”,兼顾发展需要的原则及职业岗位(群)要求。

(二)实践课时比率突出。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环节就有1129个课时,占课时总数的63.5%以上。

在实验课程内容设计中,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特别注意处理实验课程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