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测试答案解析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测试答案解析

共19页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测试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答案】C【解题思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2.答案【A】【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世界本源问题C.意识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3.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掌握情况。

唯物主共19页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作的回答不同,即世界的本源是否是物质的。

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源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

ACD三项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应予以排除。

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4.答案【A】【解题思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性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所以答案应选A。

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5.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的本质和作用。

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其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共19页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其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说,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本题的答案: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6.在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6.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能把两者区分开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7.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答案【D】【答案解析】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经济走势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大众心共19页理影响经济走势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9.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9.答案【C】【解题思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应选C。

而A 项是说意识的起源,B项是说意识的本质,D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题义。

10.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才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10.答案【B】【解题思路】世界上任何具体事物、现象的存在,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事物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下雨好不好”只能与庄稼需要不需要这一条件联系起来才能回答,题干材料说明了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故应选B。

AC两项的说法不正确,而D项则不符合题义。

1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共19页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11.答案【C】【解题思路】“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哲学上的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点,A不正确;B项是两种发展观,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不正确;D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D不正确。

只有剩下的C项才是两种认识论对立的实质。

因此,应选C。

12.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经济基础B.生产方式C.科学文化D.精神文明12.答案【B】【解题思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本题属于识记性题目,只要牢记知识点就能正确选择出来。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问题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13.答案【B】【解题思路】仔细审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就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具有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共19页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14.答案【A】【解题思路】在四个选项中,B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D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A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

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A.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B.商品经济产生的必然性C.经济规律D.剩余价值规律15.答案【C】【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经济规律。

1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16.答案【C】【解题思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每一事物都这样或那样的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认识过程中,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用以正确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人们只要眼前的经济利益,说明看到了直接联系;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说明人们忽视了间接联系,所以选C。

共19页17.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发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17.答案【C】【解题思路】一般教材上都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此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具体回答其含义,有的考生就不十分清楚了。

实际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同一,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选项A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B项是说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D项是指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ABD三个干扰项排除,答案为C。

18.下列做法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有()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18.答案【C】【解题思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每一事物都这样或那样的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认识过程中,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用以正确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人们只要眼前的经济利益,说明看到了直接联系;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说们人们忽视了间接联系,所以选C。

1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19.答案【C】共19页【解题思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一切认识都必然接受实践或最终接受实践检验,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过程,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