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第三个阶段——幼儿期
幼儿期(3-6岁)主动与内疚
这个阶段也叫做游戏期。
孩子这个时候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活动,语言表达能力更加熟练,想象力更加丰富。
这个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发展的延续,不会和第二个阶段有明显的断层,不会像青春期那么激烈。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6岁之前跟孩子讲道理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他们只凭着自身的感受和摸索出来知识来为人处事。
为什么孩子不懂道理呢?原来孩子在6岁之前,主要开发思维和想象力,逻辑思维并没有发展。
讲道理属于逻辑思维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所以他们难以理解和明白道理,所以前和6岁以的孩子讲道理没多大用处的。
孩子在这个阶段任务是主动性对内疚。
这个阶段性格特点形成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的。
可以说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留意,父母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要求高了很多,孩子刚学爬行的时候,父母都是对鼓励孩子的,说:来,来,来。
爬的不错。
哪怕孩子学说话,也是鼓励的,叫爸爸,叫妈妈。
一步一步的引导孩子说话。
当孩子学会了走步,说话也比较流畅的时候,孩子2岁左右开始去探索自身以外的世界,主动去跑、跳。
经过一年多的主动探索,孩子发展出自己的主动性,表现比较活泼,啥时候都要自己来。
这个时候孩子去探索世界,父母却希望孩子乖乖听话,少些烦心事,可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都是不听话的,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他们没有多少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的方式,都是边学边摸
索的,他们很多方式甚至令大人们觉得烦心的,大人们通常对孩子表达方式就是讲道理,斥责等行为。
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行为和想象,那么儿童就容易度过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父母经常斥责、嘲笑和阻碍儿童的想象和主动行为,那么儿童会感到内疚,倾向于退缩,做事情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最明显就是胆小怕事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了。
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作为父母的,应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才有信心去面对不同的挑战。
例如,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摔了一跤,马上就冲上去把孩子扶起来或者抱起来,还教孩子打地板。
“啪,都是地板的错,摔倒我的宝贝了。
”我们发现孩子摔跤,大人们把他抱起来的,孩子一般会哭很久,还向大人求救。
如果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孩子哭一会就好了。
父母把孩子抱起来等于剥夺孩子的站起来的毅力和信心,还把责任归咎于地板,会告诉孩子将来不用负责任。
如果是孩子自己站起来,等于告诉孩子,你可以的,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爬起来,你能做得到。
你帮孩子做得多,孩子学会的东西就少;你帮孩子做得少,孩子就能学得多。
很多父母说孩子都不会这些东西。
反问一句:“如果孩子什么都会了,哪里还需要你教呢?”想想当初独立的我们,你觉得还需要父母帮忙吗?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理智的忍耐,一看到孩子有些什么做不了的话,马上就有冲动想把孩子照顾好,不愿意他受一点苦。
这样父母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和发展他能力的机会。
用一句
话来形容“此消彼长”。
所以父母的行为将会影响着孩子探索外面世界的方式。
在这个阶段,父母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
甚至叫也叫不动他了。
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精力开始变得旺盛,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兴致勃勃。
令父母十分的头疼。
作为父母,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父母你应该高兴才对。
孩子不断搞出新花样,说明他的大脑在接受不同的信息刺激,是大脑发育的一个表现。
孩子大脑接触的刺激越多,说明大脑内部神经元建立越多的连接。
孩子学的东西越多,也变得越聪明。
例如,孩子在多种语言环境下长大,你会发现孩子掌握外语的能力比较强,比较迅速。
请问有哪位父母见过安静,不说话的孩子,不与人交谈的孩子令你放心的呢?好像自闭症才是这样啊。
对于孩子的顽皮,我们应该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让他尽情的顽皮。
换个心态,一看到孩子在顽皮,他就在变得聪明,这样一想,是不是感受更好,情绪更好。
心里就会变得平和,甚至开心——望子成龙的愿望正在实现。
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顽皮都是批评或者斥责的。
但是,孩子们的反应也是够令人头疼的。
例如,姐姐和弟弟一起开水龙头玩水,这个时候妈妈对孩子们说:“你们快出来,还在玩水,信不信我打你们。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一、孩子很害怕的走了出来?有这个可能吗?孩子一般都是在父母恐吓了几遍以后,才慢吞吞的走出来。
甚至父母跑到水龙头旁边,关了水龙头把孩子拖出来。
父
母简直是心力交瘁,也搞不定孩子们。
二、通常的孩子反应会是这样的。
姐姐说:“弟弟,在玩水,我是去叫他不要玩水了。
”可能有的家长反应,我的孩子怎么会说谎了呢?接受不了。
甚至会打孩子,以发泄父母对孩子说谎的愤怒。
实际上孩子说谎的时候,就是我们需要去反思的时候,是我们什么样的行为导致孩子说谎了呢?孩子为什么说谎呢?还不是为了逃避指责和批评。
如果孩子说谎了怎么办?首先,不要发怒,平心静气的和孩子交流,表达孩子怕受到惩罚的担心;其次,可以对孩子说,问些基本解决办法的问题?或者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爸爸妈妈也犯错误,但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要负责。
例如,刚才的两姐弟在玩水,姐姐这样说的时候,怎么处理呢?
“你是否害怕妈妈知道你们玩水会惩罚你?”“是的,弟弟在玩水。
”“我不会惩罚你们的。
”一边说一边用手安抚孩子。
“我知道弟弟玩水,我更想知道事实是什么?因为说实话更加重要。
”
“好吧,我也玩了一会的水。
”
“谢谢你对我说实话。
”
“弄湿了衣服那该怎么办呢?”
“那就换衣服。
弟弟先换衣服。
”
“你需要我帮你拿衣服换吗?”
“我自己来。
”
也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谎束手无策。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呢?是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惩罚,为了逃避惩罚,他们会说谎。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说
实话,那么要驱除孩子内心的恐惧,安抚他们,他们才会对父母说实话,这样也有利于他们说实话。
孩子除了逃避惩罚之外,他们也学会了讨好大人的技能。
当孩子感受不到爱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通过伪装来得到大人们的爱和获得归属感。
例如,拿个两个苹果给哥哥和弟弟,苹果一大一小,哥哥会说:“把大的给弟弟,我吃小的。
”大人们的反应是真乖,真懂事。
也或者孩子要去什么地方玩,爸爸你周六和我去商场玩。
如果爸爸说没空。
孩子会说,那等你周六做完工作再去玩吧。
爸爸说,好啊,你真听话。
如果孩子长期通过讨好家长的方式来获得家长的认可和赞扬,以满足内心需要,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是个没有主见的人,缩手缩脚,不敢主动去承担责任。
那么,我们怎么样做孩子才能有主见,有担当。
也就是说孩子如何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获得主动性,积极探索世界。
我们可以这样做,肯定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体验他的能力。
例如,孩子想倒垃圾,我们就鼓励他去拿垃圾去倒掉,或许这个过程他做的不完美,也不要说否定孩子的话:“放下,不要懂,你做不了倒垃圾这些事情。
”孩子想自己吃饭“你可以说你想自己吃饭,那么自己吃饭之前需要做什么东西呢?”“带围巾”“对,就是带围巾,好了,自己去把围巾拿过来,咱们一起把它带上吧。
”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主动的行为,他们不一定能做得完美,这样会加强孩子主动性的开发,而不是导致孩子退缩,放弃。
父母也可以通过邀请孩子参与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家务中来,例如,妈妈要扫地,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妈妈想扫干净地板,麻
烦你帮我拿个扫把过来。
”“宝宝,我想去逛超市,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爸爸想打一下篮球,你愿意陪我玩一会吗?”我们还可以多问孩子一些问题来让孩子思考,当然他们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收获更多。
例如,四岁的弟弟想抢五岁的哥哥篮球玩,哥哥不肯给,他就大哭起来了,找爸爸投诉。
“爸爸,哥哥不给球我玩。
呜呜”爸爸蹲下来对孩子说“弟弟,你感觉很生气吧。
怎么办”“呜呜,我要打篮球。
”“现在,哥哥在玩篮球,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你一起玩?”“呜呜,我要打篮球。
”“现在球在哥哥那里,怎么办好呢?”“我可以先让他玩一会,等他玩一会,我再去和他玩。
”“那我们一起问问哥哥好吗?”“好啊”“哥哥,我想和你玩,可以吗?”“我想再玩一会”“那好吧。
”爸爸说:“弟弟,哥哥说再玩一会,再和你玩。
”“我等他一会吧。
”果然没多久,哥哥跑过来说“弟弟,我们一起玩吧,我抛球给你接。
”多问孩子问题,不仅能化解孩子的攻击性,还能解决问题,让孩子主动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