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性质(第二课时)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
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能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即是技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体现。
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理解知识产权及专利制度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2.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难点:理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的价值”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学习技术课程的欲望和兴趣。
但是对技术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技术的内涵,即内在特性还不够了解。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这里讲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指诸多技术基本性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这里要加以区别,教材中讲述了5种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这一节由两个需要学生理解的性质是综合性和两面性,其他的性质只要求指导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学是要有所侧重。
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题是:你认为技术还有那些特性?请作具体说明。
通过这个思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技术的目的性,教材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
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
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
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之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教材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
教材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
然后教材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
教材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教材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教材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
最后通过“联体婴儿”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总是紧密联系,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块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阐述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里不能只讲关系而不讲区别,初学技术设计的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很多都是在进行艺术设计,如外观的设计,色彩的设计等,所以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是,最好能针对几件物品进行实际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对技术产品的设计的作用在那里,这对学生今后的技术设计是大有帮助的。
技术的两面性,教材从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得出,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带来危害。
然后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又从技术的实用性若被少数人盲目地追求,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危害。
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
这是所有关于这一部分案例分析的主旋律,要采取客观分析,积极引导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关于这一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深入而负责任的思考。
对技术的专利性,教材用的篇幅虽然最多,但它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和了解即可。
教材从技术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说明技术发明者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引出知识产权的概念,并用“小辞典”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完善。
再通过“复印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专利的保护作用。
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施乐公司太坏了,专利制度不好。
教材随后就指出了专利制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最后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介绍申请专利的过程和方法。
并通过“马上行动”让学生现场模拟,化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从而加深印象。
七、教学用具圆珠笔、假冒清华紫光的优盘、盗版书籍、盗版光盘、专利证书、多媒体等。
八、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案例引入,小组讨论,理论解析,探究与练习、课内外调研。
九、教学构思与流程以课程的标准相关内容为依据,重点突出教材的“以人为本的”的技术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构思如下:1.投影助听器的图片,从助听器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引出技术的目的性。
2.学生举例空调、洗衣机等等,这些技术是为了达到人们的什么目的?再次强调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
3.提出问题:“现在还有人买单缸或者双缸洗衣机吗?”得出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4.通过阅读课本“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的案例得出:人的愿望没有极限,创新也就没有极限。
请学生发挥想像: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
5.技术具有综合性,让学生通过“马上行动”对小凳子的分析,理解技术的跨学科性。
6.提问学生“谁知道科学与技术有何不同?”看书后“马上行动”让学生举例。
至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可在课本基础上举两个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简要介绍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7.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老师先举两例,然后由学生填写“马上行动”,然后交流。
8.通过一个小案例引出技术的专利性,请学生说一说专利保护制度的作用。
再从我国经济发展大多数企业都是加工生产,没有知识产权。
进一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看书然后说一说如何申请专利权。
9.总结技术的特性,并思考技术还有哪些特性。
10.课堂练习11.教学反思。
12.作业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技术的价值,大概了解了什么是技术,知道了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技术有其丰富的内涵,有其自身的基本特性。
了解了这些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开发技术。
请看图片上:某人通过助听器在说话。
讨论(1)本案例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谈。
)(2)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便于佩戴)(3)满足了什么具体的要求?(满足了听觉不灵敏的人很方便地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的需要)1.技术的目的性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其它技术产品,如空调、洗衣机、电饭锅等,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的什么要求?提出问题:“现在如果你们家要买洗衣机,你会买什么样的?”再看助听器有了下面图中的小巧的助听器,你还会买前面抱在手上的助听器吗?引出技术的又一特性:2.技术的创新性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新的技术总是不断地取代旧的技术。
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看12页案例分析“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并讨论蒸汽机的发明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
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技术的创新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看课本13页的的案例分析“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1)思考:电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技术革新阶段?(2)讨论: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会实现吗?3.技术的综合性(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通过对教材14页“马上行动”中小凳子的分析,得出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再让学生分析手中的圆珠笔,谈谈小小圆珠笔上用到了哪些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美学、人机关系等等)(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联系:科学研究为技术发展拓展空间,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举例: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航天技术。
没有低温超导现象的发现,就没有磁悬浮列车的技术。
技术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与延伸。
举例:超导现象的发现就借助了低温技术。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各种精密的测量技术,为科学的发现插上了翅膀。
讨论:有人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喻成一对“联体婴儿”,你怎样评价?结论:科学与技术关系密切,谁也离不开谁,(3)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关系:A.技术不同于艺术:技术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艺、程序等,艺术则涉及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