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筷子的传统禁忌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
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要把筷子两端对齐。
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的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是,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不大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是要装進棺材的,在人装進去还没有盖上棺盖的时候,这棺材的组成部份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骂大街。
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
因为吃饭时食指若伸出,就会总在不停的指着别人。
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所以吃饭拿筷子时用手指人,就如同在指责别人一样,是不被允许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的声响。
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雅。
如果餐桌上出现这种现象,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被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拿筷子敲打盘碗。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用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行人的注意并给予施舍。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来回巡,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会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指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
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就是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将筷子使倒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拿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一举动,如同当众对人伸出中指,这是对同桌用餐人的一种羞辱。
因此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动。
10.当众上香。
是指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
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
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的,所以,如果把筷子插在饭中,那无疑是把对方视同于死人一样,是绝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也是不对的。
中国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的,这无疑也是在否定自己。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表现。
因为中国人认为,祖先们全都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礼仪辞海·筷子部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子,扎着夹;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的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使用筷子的十种忌讳一忌:犹豫不定。
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筷子绕来绕去,优柔寡断,太丢人了!二忌:扎食品。
筷子怎么用都可以,但毕竟不是原始人,别用筷子扎着吃。
三忌:用筷子传递食品。
用筷子传递食物,犹如葬礼时捡遗骨,非常不吉利!四忌:夹菜滴答。
用筷子夹菜,作料汁滴答滴答,好像菜在流泪。
五忌:舔筷子。
筷子上沾着菜,用嘴来舔,形象不雅。
六忌:用筷子推碗。
用筷子把碗拖到跟前,表明你很懒惰。
七忌:钻探筷子。
用筷子在碗里、盘子里翻来翻去,太脏了。
八忌:用筷子扒拉饭。
狼吞虎咽扒拉饭,好像谁要抢你那份饭似的。
九忌:夹来夹去。
已经伸出筷子,又不吃,又去夹另一盘的。
十忌:横跨筷子。
有放筷子的用具,还把筷子横放在碗上,是不是和放筷子的用具有仇?筷子为什么是七寸六分长?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国人,是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
这个习惯几千年也没有改变过。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的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
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
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
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的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
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筷子为何七寸六分长,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
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
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
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
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
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当筷子用。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
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
中国没有。
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
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
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口无遮拦的自嘲自己和同胞没有信仰,西方如何如何,还以为这是幽默,是谦虚,是有境界。
其实是无知。
无知才无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
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
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美国人是在朝鲜战场上领教了中国的厉害之后才开始研究中国文化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孙子兵法》36计中的一计,美国人用了40年的时间学习、践行,才得手。
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另外35计还要学习、践行35x40=1420年。
令美国人欣喜的是,中国人却在同一时期对老祖宗留下的所有东西大加鞭笞。
这就给了他们赶超的机会。
今天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的症结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没有了信仰自信。
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份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
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
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是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人品,从一双筷子看出与一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便接来一起吃。
父亲寡言,饭间一直静静的听我们聊天。
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我愕然,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合作过几次,印象还不错。
父亲说:“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夹菜有个习惯性动作,总是用筷子把盘子底部的菜翻上来,划拉几下,才夹起菜,对喜欢吃的菜,更是反反覆覆的翻炒,就好比把筷子当成锅铲,把一盘菜在盘子里重新炒了一次。
”我不以为然:“每个人习惯不同,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有的人喜欢大快朵颐,不可苛求。
”父亲摇摇头说:“如果一个生活困窘的人面对一盘盘美味佳肴,吃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这位朋友本是生意之人,物质生活并不困苦,如此吃相,只能说明他是个自私、狭隘之人。
面对一盘菜,他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来覆去的炒,如果面对的是利益的诱惑,他一定会不择手段占为己有。
”接着,父亲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
父亲5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的日子过的极为窘迫,常常饥不果腹。
有时去亲戚家做客,奶奶会提前反覆叮嘱父亲:“儿啊,吃饭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吃相,不能独自霸占自己喜欢吃的菜,那会被人耻笑的。
我们家穷,但不能失了礼节。
”奶奶的话,父亲铭记于心,即使面对满桌美味佳肴,他也不会失态,总能控制有度。
末了,父亲意味深长的说:“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应证了父亲的话,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那位朋友果然弃义而去。
从那之后,我一直谨记父亲的话,一个人的一生,诱惑何其多,但要时刻对欲望加以节制,好的东西,更不能占为己有,要与人分享。
提炼做人的品质,应从一双筷子的节制开始。
吃有吃相吃相不好,朋友吹掉老底子,在知书达礼、又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吃饭是全家团聚、增强家族认同感和维系感情的生活内容,是大人议事的当口,也是对孩子实施训诫的良机。
客堂中央放一张结结实实的八仙桌,长辈坐北朝南,儿子媳妇两边坐定,老祖宗最疼愛的小孙子享有特权,坐在他们身边。
餐具也有所区分,比如在我家,祖父有专用的象牙筷,祖母则用系着细细链子的银筷子,其他成员就用乌木筷或红木筷,我则有一双专享漆木筷,筷头尖尖,筷杆上画了花鸟,是我最初接受美术教育的来源。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
菜上来了,最好的菜摆在长辈面前。
老人不动筷,其他人是不能开吃的。
吃饭时小孩子不能说话,嘴巴不能发出粗鄙的吧嗒吧嗒咀嚼声,筷头不能像无人侦察机那样在菜碗上游移盘旋,也不能一手执筷一手执匙左右开弓,饭粒掉下得马上拾起来送進嘴里,这些都是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