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鹿阜镇紫玉小学陈丽红
教学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会学”的过程。
从“学会”到“会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呢?
一、树立五种意识,确保学生主动参与
1.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让学生的参与紧紧围绕这一目标。
当教师发现学生偏离目标时,要适当进行修正,克服参与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
2.民主意识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把学生作为朋友。
在教学中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商量的口气,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主动改正,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
3.调控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也不能处处束缚,使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思维等方面进行调控,还要在课堂的氛围。
节奏上进行调控。
4.情感意识
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参与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当学生与教师感情融洽时,就可提高其参与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5.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创新。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独到的想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怪想”不要一棍子打死,允许对问题发表不同的、有创新性的见解。
二、通过多种活动,强化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引起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激起学习的欲望。
2.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参与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它要求学生们在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
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全面,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
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
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尤其是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3.鼓励动手操作,让学生乐于参与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之中。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一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
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如学生对长度单位认识不够,教师可用卷尺、米尺、格尺、直尺等工具,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铅笔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感性认识。
在课堂上,把握时机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等等,都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提供多样训练,让学生善于参与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为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练习题设计上要讲求实效,讲求梯度,讲求形式。
练习的设计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既要注重练习的数量,更要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效率,让学生的多种技能得到锻炼;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通过新颖的形式将练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能提高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三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练习时既能考虑全班学生,也能兼顾优秀学生和个别欠佳生。
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探索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
思维的创造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三、合理组织教材,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载体
1.适当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教师要适时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之与知识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将生活中的购房、买菜等引人数学课堂;将身边的各种人物引入作文课堂,等等。
2.恰当运用开放化的教学内容
实践表明,答案越是单一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越低。
教师如能适当地改变教材,使内容开放化,让答案不再单一,就能极大地鼓励学生参与。
3.合理组织活动化的教学内容
活动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最好时机,但它必须由相应的活动教材保证。
活动教材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另起炉灶,必须源于教材。
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练习课变成以学号判断整除的游戏:课前为学生编好学号,课上教师发令,能被2整除的学号站起来,能被5整除的站起来……
将一堂枯燥的复习课变成了一堂趣味盎然的游戏课,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总结,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