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感想
周三是武汉经历寒潮的第二天,在这天的下午,我们一行八个人,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
在我们决定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我首先想了一下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遗憾的是,我仅有的一点点常识都是来自于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
我只知道这个伟大事件的时间,地点,重要人物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
于是我在出发前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一些搜索和了解。
在文字的描述下,一百多年前峥嵘岁月的画卷仿佛就在我的面前展开。
历史又一次发挥了她的独特魅力,呼唤起了我对革命年代英雄人物和人民的思念。
我们一群人走在去纪念馆路上,此时的武汉正在经历严寒,路上的行人个个都裹紧了棉袄,全副武装,只留出眼睛。
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我没有戴围巾和口罩,被冷风吹的瑟瑟发抖。
我不禁想到,也就是在一百零五年前的秋冬时节,就在这个武汉三镇,一群有识之士发动了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那时的他们会感到冷吗?我想,身体是冷的,可心永远是热的。
在他们想到自己能为饱受磨难的祖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再冷的寒冬也抵挡不住他们心中的热情。
当我们到达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这位伟人挺拔在纪念馆之前。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真的鞠躬尽瘁的一生。
满腔热血,积极革命。
他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继续往前走,我们站在了纪念馆之前,十八星旗飘扬在风中,“鄂军都督府”展现在眼前。
乱世出英雄,百多年前的仁人志士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更造就了祖国的未来。
进入纪念馆后,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主楼,因为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为红楼。
红楼的主楼实际上是红色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通过讲解人员我们得知,整个纪念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而主楼面阔73米,进深42米。
由于最初建立时为清末湖北省谘议局办公场所,因此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花岗石砌台基,红砖砌墙,廊前列柱起卷,檐下饰飞头,檐上压以女儿墙。
外墙砖砌,间饰附加假柱、柱头和垂花、垂禾、束莲等图案。
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在纪念馆中,沿着革命的发展历程,我们参观了几个展厅。
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依次是“风动汉上”,“武昌首义”,“走向共和”,和“复兴之光”。
在参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所看不到和体验不到的东西。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亲身体验后,我们对辛亥革命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它的意义却历久弥新。
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在当代生活中,学习革命前辈的品质,继承他们的伟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永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