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图形.联想.创意》公开课教案

最新《图形.联想.创意》公开课教案

4、图形创意的主要表现方法
(1)欣赏图片理解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2)引导学生看课本20页马格利特的《错误的镜子》和达利的《三个难以捉摸的人》,分析大师作品里图形创意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5、欣赏图片,感受创意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
6、创意图形构思过程
(1)以“铅笔”为例,讲述创意图形的构思步骤。
7、教师以“苹果”作为题材做了个简单的演示:
教学对象分析
虽然学生曾经在小学阶段有想象创作的经验,想象力也很丰富,但他们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缺乏较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创意图形的构思和表现力还是比较差,尤其是要体现环保主题的创意图形创作更难,所以要降低作业难度,只要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就应鼓励他们构思作画。或者分组合作创作,互补不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方法目标:学会欣赏艺术家视觉独特、构思奇妙的创意图形作品。
作业要求
“以绿色之梦”为主题,按小组的题材进行联想创意。
第一组:瓶子
第二组:钟
第三组:手
第四组:蝴蝶
第五组:杯子
第六组:水龙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图片,艺术家视觉独特、构思奇妙的创意图形作品,课件。
课本、铅笔、大头笔、8开画纸。
为上好课和堂上练习做准备。
通过介绍铅笔的创意构思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通过联想创意,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表现的能力。
课后延伸
1、课后继续完成作业,并相互交流创作心得,评出“图形创意奖”。
2、有条件的同学可上网搜索更多不同表现手法的创意图形,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语言能力。
预计效果
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为了让学生在40分钟内既掌握知识又能运用到作业中,教学内容着重放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种创意表现手法中。也把作业难点降低,只要学生能模仿或者改进性图形创意的习作就可以了,也允许学生只画到稿图阶段。
导入部分圆形添画活动学生会画出很多有趣的图形,要及时表扬。学生对作业设置成组合方式比较好奇,因为组合有一定偶然性,会出现两种毫无联系的物体组合,增加了难度,富于挑战性,但也更有趣。学生们应该会表现得比较兴奋与活跃。
尝试进行创意。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让学生明确图形、联想、创意的定义。
对基本元素的认识和感知,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上有一个正确的起步。
欣赏不同表现手法的创意图形作品,拓宽学生知识面。
重点赏析画家达利、马格利特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大师新奇视觉形象的创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意灵感。
主要介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特征,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也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2、过程与技能目标:能区分“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并尝试运用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大胆设计与环保有关的创意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借鉴与继承的美术创作能力和传达情感,交流合作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
学习创意图形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完成由“图形→联想→创意”这一过程,挖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潜力。
8、堂上作业
“以绿色之梦”为主题,按小组的题材进行联想创意。
第一组:瓶子
第二组:钟
第三组:手
第四组:蝴蝶
第五组:杯子
第六组:水龙头
9、教师巡回指导,发现有画得不错的,就展示出来供其他同学借鉴。
10、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意向。
学生看图产生联想。
通过概念理解何为图形、联想、创意。
欣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超现实主义、正负形、置换等表现手法的作品,拓宽知识。
《图形·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意》教学设计与反思
增城市小楼中学 邓华萍
教材版本
广东版《美术》15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教学对象
八(4)班
课题
《图形•联想•创意》
上课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执教老师
邓华萍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比较研究式”,课本中间醒目地左右并列展示了“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两类不同特征的图形范例。其它范例都是形式单纯,构思超出常理,把人们从正常的视觉禁锢中解放出来,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每幅范例都传达着绿色环保的意念,在教学中和学生练习中要渗透环保意识。练习时,要求学生在图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图形的总体或局部特征,同其他是自己想表现的相似或相近的形体换位,尝试运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图形的联想,来塑造、重构出一个全新的视觉形象。或者改变物体原本的特性,进行扭曲、变形,来创造一个全新视觉形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这种表现手法和创作过程, 能大胆、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逐步培养他们“图形→联想→创意”的学习思路,同时挖掘学生在这方面的潜力。
2、教师进一步引导:“若让你们想,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3、引出课题《图形·联想·创意》
学生由这个点联想到其他物体。
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本课做铺垫。




1、请四位学生上来画简单的图形,让学生看图形进行联想。
2、再请四位学生对刚才四位学生的图形进行联想创意。
3、用多媒体展示图形、联想、创意的的概念。
课堂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点”,由这个点引出一个小故事:“图图的爸爸拿着这个“点”走出客厅,在房间玩着小红熊的图图走出客厅,非常惊讶地问:‘爸爸你怎么拿了我小红熊的鼻子呀。’在一旁看着报纸的爷爷抬头一看,‘那不是我和张爷爷下的围棋吗’?奶奶从厨房走出来,‘哟,原来是你拿了我钮扣哇,怪不得我到处找。’刚下班的妈妈看见了,‘好好的,拿出鼠标干嘛呀?’
打开课本20页,看名家作品,感受作品创意的来龙去脉,听老师分析经典创意作品。
比较《天空与水》和《鞋子的联想》,了解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区别。
观看课件,积极回答问题。
观看“铅笔”的创意构思过程,了解“图形—联想—创意”可通过改变原事物的性质(软硬、光滑/粗糙等)、比例等获得新形象。
观看老师的演示,思考怎么进行联想创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