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以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1、学生朗读指导
2、诗歌意象分析、主题情感把握。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地位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对舒婷《致橡树》的介绍。
二、音读,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教师点拨)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朗读的魅力,初步感知朗读的基本技巧。
2、指出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朗读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音读(初级):音准、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
意读(中级):以理解文意内容为目的,深入体会作者内在情感。
情读(高级):在意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而声情并茂地再现作品。
三、意读,分析意象,感受内涵(合作交流、深入探讨)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A、这首诗中两个最主要意象是什么?(明确:木棉——橡树)
B、频繁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我”“你”,“我”是什么?“你”又是什么?
明确:我是木棉——作者你是橡树——爱人
C、整首诗在构思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象征手法)
D、诗中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象征爱情中的一方?作者对她们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E 、这首诗的结构上该怎样划分层次?
明确: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划分。
第一部分表达了传统爱情表现形式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憧憬。
2、(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出现的意象中寄寓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你在朗读时候会怎么处理?
学生讨论明确:对攀附、依恋式的爱情是坚决否定的,对于奉献式的爱情,作者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高大,为了对方,她愿意献出“日光”般的温暖,愿意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又觉得这样仍旧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不,这些都还不够!”
3、朗读指导:
问:第一部分哪些词读重音?
总结:A、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绝不像”“绝不学”;
B、突出事物特点的修饰限制语——“攀援”“单调”
C、强调某种动作的词语——“炫耀”“重复”
问:朗读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A、依据标点符号;
B、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
C、在某些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前后;
4、鉴于知识面的的问题,此处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木棉和橡树的特点,把握作者意象选择的独到之处,从而更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橡树是一种大型乔木,高度可达二三十米,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
木棉是一种花树,花朵大而艳丽,树姿亦巍峨挺拔。
既不像凌霄花攀附于橡树,也不像鸟儿依恋橡树,。
学生明确: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不能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提出独立和平等这种爱情观。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攀附
痴情鸟——依恋——不(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
木棉————————————————————平等独立
四、情读,调动情感、品味升华(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学生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朗读时该怎样处理?
此环节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在反复比较中让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样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强调融入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作业,学以致用、课堂延伸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声音的艺术,两者完美融合从而给人以美的体验。
要求学生课余选取自己最欣赏的一首诗,按照音读——意读——情读几个环节来练习,班级内开一场诗歌朗诵会。
六、结语,观念引导、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