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的学生辅导
•
•
個案討論
個案基本資料: 個案姓名:甲 年 齡:15歲 姓 別:男 職 業:高中一年肄業 婚姻狀況:目前未婚有一女友
•
主要問題
• 個案在求學期間曾有逃家、不規則就學 紀錄,與家人相處多衝突,於92年4月因 校外朋友影響而開始吸食安非他命,此 間斷斷續續有吸食情形,待家人發現時 個案已有情緒起伏劇烈,自我控制能力 差,尤其對案母情緒反彈大。家人擔心 個案繼續吸安,於是決定讓個案自費勒 戒住院。
•
心理方面
• 心理治療 • 行為治療 • 壓力因應能力之促進 • 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 疾病及衛生教育
•
社會環境
• 同儕、團體壓力誘發內在學習改變動 機
• 認知次文化 • 家庭、學校、社會各方資源運用 • 以關懷代替責罰 • 讓他選擇且自我負責
•
家庭功能方面
• 偏差行為導正 • 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 價值觀教導 • 性教育的注重 • 滿足適切需求
•
行為規範障礙
• 學齡兒童可能出現的症狀:
侵略性行為 言語威脅 對人及動物有故意殘忍行為 在家中及外面偷竊行為 撒謊 打斷課堂上課 逃學 放火
•
拔毛癖
• 一再拔自己的毛髮,造成顯而易見的毛髮損 失
• 在拔毛髮之前或企圖抵抗此行為之時,會增 加緊張感覺
• 拔毛髮時覺得愉悅,滿足或解脫感 • 此障礙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社會、
•
適應障礙症
因個人對壓力感受性與敏感度不同,故適應障礙症造 成壓力的影響亦不同,特別是在童年期有過創傷經驗 的人,如被遺棄、失親、羞辱等,容易引發此疾病, 雖然對ㄧ般人沒有嚴重性的影響,但對某些人可能有 造成嚴重的痛苦及傷害。
外觀:偏見、注意力分散、意識及
現實感的不穩定
伴隨憂鬱心情 伴隨焦慮 伴隨焦慮與憂鬱心情 伴隨行為規範障礙
• 自我與外界規矩之建立 • 人格成長與漸趨穩定之情緒
﹙依賴→半獨立→獨立﹚ • 人際關係衝突之下降 • 兼顧認知與情意文化之涵養 • 具備負責態度及學習動機
•
治療及輔導策略
• 生理—精神—社會模式
•
生理方面
• 藥物治療減緩身心不適 • 了解其壓力因應模式 • 教導自我放鬆技巧 • 轉移注意力 • 離開憤怒情境
•
病史
•
家庭史
• 按母因控制慾望強,與個案不斷發生衝突,內心掙
扎不已,易受負面思考影響,為OPD之憂鬱症病人。
•48
•48
•做生意、高職畢、酗酒
•12
•做生意、高職畢、憂鬱 症
•小六生
•高職(一)
•
•
學校方面
• 落實校園輔導工作 • 加強兩性教育 • 休閒生活輔導
•
大眾媒體
• 正向新聞報導 • 取締非正當休閒娛樂場所 • 運用媒體力量重建社會價值觀
•
自殺自傷行為輔導原則
• 建立良好關係 • 適當表現情緒 • 情緒低落、行為退縮、飲食不正常多
與關心陪伴 • 協助了解壓力源增進因應能力 • 自殺一次有可能再發生隨時陪伴 • 移走危險物品安排安全環境
情绪障碍的学生辅导
2020年7月14日星期二
青少年身心問題
• 偏差、暴力行為 • 教養問題 • 人際衝突 • 親子關係 • 兩性教育 • 情緒困擾 • 次文化﹙sub—group culture﹚
•
台東地區常見之青少年問題
• 情緒障礙 • 學習障礙 • 適應障礙 • 行為規範障礙 • 隔代教養 • 暴力家庭 • 兒童虐待 • 物質濫用 • 未婚懷孕
•
學習障礙
• 學習障礙佔總人口的3%~5% • 學習障礙的孩子並不是因為笨或懶或不認真而導致學習困難,而是因為
腦神經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使得他們無法用一般人的學習方式學習,而必 須使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 學習障礙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聰明,他們只是某一部份的認知能力 有缺陷。 • 學習障礙並不是因為智力低下、自閉症或聽力、視力、人格上的缺陷所 造成的。 • 學習障礙者的差異性很大,幾乎沒有兩個學習障礙者的學習困難現象是 一模一樣的。 • 如果得到適當的幫助發揮天賦潛能,學習障礙者也可以獲致成功,如愛 因斯坦、邱吉爾、洛克菲勒、李光耀、湯姆克魯斯等都是有名的成功學 障者。 • 學習障礙是特教法中規範的身心障礙類別之一,其與一般身心障礙學生 一樣,在特教法中有明文保障其接受特殊教育的權利相關的鑑定、安置 、輔導等措施也有法令上的規定 • 學習障礙是終身的障礙,並無法透過某種治療法而痊癒,但是他們的困 難可以因為特殊教育的協助,以及他人的瞭解和環境的配合與接納,而 不致於妨礙他們的潛能開發。
•
憂鬱心情
• 病徵
憂鬱的臉、流淚、易怒、失眠、輕微認知失 調、無決斷力
• 症狀
悲傷、病態的偏見、易怒、失眠、感到無望
•
焦慮
• 病徵
焦慮的臉、不舒適、煩躁、心搏過速、極度 害怕、過度驚醒、注意力不集中
• 症狀
焦慮心情、緊張、憂慮童可能出現的症狀:
對其他兒童有暴力傾向 家中有暴力傾向 刻意破壞 暴怒氣質及反抗
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
青少年心理特性
• 反抗權威 • 自我認同 • 易衝動以行為問題為導向 • 同儕關係 • 自我中心
•
青少年問題形成因子
• 人格特質 • 行為選擇 • 環境因素﹙社經地位、貧富差距﹚ • 大眾媒體渲染 • 家庭、社會功能不彰 • 人際互動關係 • 偏差扭曲的文化
•
•
輔導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