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方法毕业设计

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方法毕业设计

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方法摘要: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很快,而软土地基的复杂性、实验技术和准确度以及固结理论在设计计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各具特点,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对软基的处理需因地制宜地采取处理措施。

要想保证建筑结构系统正常工作,其中之一的必要条件就是地基的承载力,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投资和工期要求,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施工中的应用有关注意事项,以提高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建设的迅速发展,针对软土地基,在防止路堤失稳定、沉降观测控制、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对处理的软土地基用沉降速率作为铺筑路面时间的沉降控制方法控制,使得在软土地基上一次建成高级路面(而不是前期铺筑过渡路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分析常用土岩组合地基基础工程处理措施的基础上,对某住宅小区的软土和岩石地基基础工程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

通过采用独立基础和一柱一桩基础的设计,制定多种能够及时应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地质问题的处治原则,加上施工过程中设计、施工、勘察和监理各单位的密切配合,使该小区软土和岩石组合地基上的基础工程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基在建筑物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基的好坏与建筑物的安危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基的事故一旦发生,就很难进行补救,因此必须对地基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应该清楚地基对建筑物破坏的原因。

通过从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土坡失稳等方面分析地基是如何破坏建筑物的,并且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软土地基基础处理措施公路建筑物楼房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第一章:软土地基的定义 (9)一:软土的定义 (9)二:软土的主要成分 (9)三:软土的成因及划分 (9)第二章:解决软土地基的措施 (10)一、软弱地基的种类及常见的方法 (10)二、用松木桩处理地基的实例 (10)(1)工程的地质概况 (10)(2)松木桩的设计计算 (11)(3)经济效果分析 (11)三、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的适应条件 (12)第三章软土地基基础设计方法与要点 (13)一、现有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13)1.未能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处理方法 (13)2.不能正确评价每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 (13)3.施工单位素质差影响地基处理质量 (13)二、表层处理法 (13)三、强夯法 (14)四、预压排水固结法 (14)五、反压护道法 (15)六.碎石(砂桩)桩 (15)第四章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措施 (16)一、软土地基的特性 (16)二、软土地基上堤防失稳的破坏机理 (17)四、工程实例 (18)第六章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措施 (19)一、概述 (19)二、软土对高速公路工程的影响 (19)三、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及施工措施 (20)第七章楼房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措施 (24)第八章软土和岩石组合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与实例 (25)一、工程概况 (25)二、土岩组合地基常用处理方法 (26)三、处理方案设计 (27)第九章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策研究 (29)一、建筑设计方面 (29)二、结构设计方面措施 (29)第十章有关液化土和软土地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1)第十一章总结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措施 (33)一、常用的方法有: (33)二、石灰桩加固法 (34)三、土工布加固法 (34)四、预压法 (35)五、强夯法 (35)致谢 (36)第一章:软土地基的定义一:软土的定义软土是指沿海的滨海相、三角洲相、内陆平原或山区的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等主要由细粒土组成的土,具有孔隙比大(一般大于1)、天然含水量高(接近或大于液限)、压缩性高(a1-2>0.5MPa-1)和强度低的特点,多数还具有高灵敏度的结构性。

软土地基是由软土构成的地基,其土壤成份主要是软土。

它在工程上属于一种不良地基。

二:软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淤泥、淤泥质粘性土、淤泥质粉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Ø淤泥: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1.5的粘性土; Ø淤泥质土:1.0≤天然孔隙比<1.5的粘性土; Ø当土中有机质含量<5%时为无机土; 5%≤有机质含量≤10%为有机质土; 10%<有机质含量≤ 60%为泥炭质土;>60%为泥炭土. 三:软土的成因及划分(一)滨海沉积1.滨海相2.泻湖相3.溺谷相4.三角洲相(二)湖泊沉积(三)河滩沉积(四)沼泽沉积第二章:解决软土地基的措施软土地基是一种不良地基,由于软土地基具有强度低压缩性高和缩水性很小等特性,因此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

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往往会出现地基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因而常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地基处理。

处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降低软弱土的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目前针对软弱地基的不同构成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章对用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软弱地基的种类及常见的方法软弱地基的种类很多,按成因一般可分为人工填土类地基;海相、河流相和湖湘沉积而成的含淤质粘土类地基;各种山前冲积、洪积相所形成的夹卵石、漂石的粘土类地基。

复杂的成因造成了他们在物理学性能上的复杂性,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承载力低、压缩性高。

目前对厚度较大的软弱地基一般采用各类钢筋混凝土桩进行处理,对含水量和空隙比较大的软弱地基常采用一般采用砂桩、石灰桩,化学灌浆或堆载预压等方法处理。

各种处理方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处理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设计是否安全和节约。

在实际工程中,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的问题较少提及,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短木桩处理某些软弱地基不仅施工较为便捷,而且费用也较为经济合理。

二、用松木桩处理地基的实例在实际工程中软弱地基普遍存在,对于一些层数较低、荷载较轻的建筑物地基或遇局部暗塘的情况,大多是采用松木桩处理地基的。

下面就110KV 鹿山变电所主控楼的地基处理作一简要介绍。

(1)工程的地质概况该工程位于鹿山附近,建筑面积650㎡,两层全框架结构。

地质剖面自上而下由杂填土、淤质粘土、含淤质砾砂卵石、粉质粘土及粘土构成。

淤质粘土呈软塑状,下部的含淤质砾砂卵石呈中密状,是较为理想的持力层。

持力层的实际埋深约4米。

当时曾考虑用砼短桩或换土垫层法处理,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了松木桩的处理方案。

(2)松木桩的设计计算在设计中短木桩用作挤密桩时可按下式设计:S=0.95d√(1+ e0)/( e0- e1) n=A/APS――桩的间距(m)d――桩径(m) e0――挤密前土的天然孔隙比 e1――挤密后作要求达到的孔隙比,可按地基所需的承载力设计值再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五附表5-3或5-4确定n――每㎡桩的根数A――每㎡地基所需挤密桩面积,A=( e0- e1)/(1+ e0) AP――单桩横截面积(㎡)在设计中,当桩端有硬壳层存在时,可作为端承桩,按下式计算:Pa=Ψα[σ]A-----------------(a) Pa――单桩承载力Ψ―――纵向弯曲系数,与桩间土质有关,一般可取 1 α―――桩材料的应力折减系数,木桩取0.5 [σ]――桩材料的容许压力,kPa 本实例中柱下独立基础附加应力及自重总值为950KN。

选③层为桩端持力层,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经综合分析后取值130kPa,基础埋深1.5米,经计算基础尺寸为2.6*2.9m2。

持力层埋藏较浅,因而采用端承桩设计。

根据(a)式,当以松木为材料,桩直径为15cm时,[σ]为2773.4kPa Pa=1*0.5*2773.4*(0.15/2)2*π=24.5KN/根每平方米所需桩数为n=950/(2.6*2.9*24.5)=5.14根/m2 实取5根/m2 该工程的桩基底面积为210m2,所需桩数:210*5=1050根桩的布置按梅花形:全部打桩完毕后,在桩顶面铺设20cm厚片石灌石子,加以夯实,然后再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