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处理工艺流程框图
本方案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由于河道河水氨氮含量较高,脱氮处理中反硝化作用阶段前充分的硝化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好养生物塘,河水经过拱水井自流入到好养生物塘。
为提高组合工艺整体的脱氮效率,考虑将垂直流人工湿地放在组合工艺前端,有利于提高湿地系统的输氧能力,从而提高硝化作用提高脱氮效率。
好养生物塘的出水自流先后进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成的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最后经过表流人工湿地,这样利用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填料过滤吸附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相对于其他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具有投资省、效率高、维护简单等优点,对于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的农村生活污水,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出水达标排入河道。
本方案水各处理单元功能描述
(1) 好养生物塘
用于去除原污水中悬浮物及大颗粒杂物,可以防止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堵塞,保护后续人工湿地的运行稳定。
利用太阳能曝气增氧,提高水中的溶解氧,促进氨氮的氧化作用,进而充分的硝化作用,使脱氮处理中反硝化作用阶段可以充分反应,提高了脱氮效率。
减轻后续人工湿地的治理负荷。
(2) 人工湿地
本单元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对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系统成熟后,特种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污水流经生物膜时,残余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有机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
同时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呈现出好氧、厌氧和缺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氮、磷不仅能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而直接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将其从废水中去除。
老化的微生物作为肥料被植物吸收。
人工湿地可按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地表流人工湿地(SFW)、潜流型人工湿地(SSFW)。
潜流型人工湿地又包括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发达,可通过根系向基质送氧,使基质中形成多个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小区,利于多种微生物的繁殖。
潜流湿地污水在湿地床内的部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的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流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故具有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好等特点。
三种类型人工湿地比较
较浅,多在~0.6 m,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平流过填料床地表面纵向流向
填料床的底部
优点工程投资低,运
行成本最低
水力负荷较高,对
污染物去除效果
好;很少有臭味和
蚊蝇现象;运行成
本较低
硝化能力高,可
用于处理氨氮含
量较高的废水。
运行成本较低
缺点
系统的处理效
果受温差变化
影响大
控制相对复杂;脱
氮、除磷的效果不
如垂直流人工湿地
控制相对复杂根据以上的比较并结合水质情况,选用复合垂直潜流人
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3) 出水池
主要是蓄水的功能。
工艺特点除污效率高:在进水负荷较低的条件下,系统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 cr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同时,系统对N和P去除率也很高,可分别达到60%及90%以上;
运行成本低廉:一般为是传统的二级污水处理技术的1/10~1/2,大幅度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
易于维护:本工艺需较少的机电设备,系统维护以清理渠道及管理作物为主,对人员技能要求不高;
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由于工程中的设备少,本工艺耗能低,这是其它处理方法无法相比的;
臭味少,美化环境,可作景观作用。
总的来说,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非常适合处理水量、水质变化不大、对管理要求不高的河道微污染治理。
人工湿地可与当地绿化有机结合,
栽种观赏植物,成为一个景观,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