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仁和教授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中医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应重视传承。
如何传承?继承与学习是基础。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序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就是强调继承与学习在中医治学中的重要地位。
继承什么?学习什么?除了全面继承经典著作与历代医籍的精粹以外,继承当代名老中医的医德、医术,包括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也非常重要。
研究生阶段开展《中医现代名家学术传承》这门课程,不仅使我们领略了现代名家的风采,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家、学习名家的良好机会,实乃大幸。
通过对“吕仁和教授学术思想”的课间认真学习和课后仔细钻研,深深被吕老的学术思想和医术医德吸引,吕仁和教授以肾脏疾病诊治为专长,对糖尿病、肾病等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细细钻研其治病经验,受益匪浅。
吕仁和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
吕教授从医近60年,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肾脏病和内科疑难病,对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其血管神经并发症、慢性肾炎、肾衰竭等病因病机和治法均有独到见解,卓有疗效。
现将吕老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回顾如下。
一、注重经典、博采古今
吕仁和教授治学,遵秦伯未、祝湛予教授训导,重视结合临床研究经典,尤其是重视《内经》。
《素问·奇病论篇》指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灵枢·五变》指出:“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吕教授据此首先提出《内经》实际上己经认识到消渴病脾瘅、消渴、消瘅3个阶段。
“脾瘅”,相当于糖尿病前期,可见口甘,由多食甘美所致,若长期嗜食甘美,可使形体肥
胖,甘肥厚味蕴而为热,内聚陈气阻滞气机,进一步发展可转为“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
而消渴病进一步发展,血脉不行,则可发为“消瘅”,即糖尿病多种并发症。
所以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吕教授提出了分期分型辨证治疗的思路与具体方案。
吕教授不仅重视研读经典,而且善于博采古今医家所论,勤于学习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所以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临床思维方式。
如吕教授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提出的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二五八”方案,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是2个目标:健康、长寿;“五”是5项指标:①血糖,②血脂,③血压,④体重,⑤症状;“八”是8项完成5项指标的具体措施,其中有3项基本措施:①合理饮食,②适当运动,③调整心态平衡;5项选择措施:①中药治疗,②口服降糖药,③胰岛素,④针灸,按摩,⑤自己练气功。
这体现了一切从患者长远利益出发,整体认识疾病的精神,有利于发挥中西医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二、辨证施治、六对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其哲学基础是解决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中医具有“个体化”治疗的特色。
所以,不同的“病”,同一种病不同的“期”,同一种病不同的“人”,不同的“证”,不同的“症”,具体治疗方法当然应该不同。
“病”“期”“人”“症”,各有其意义,都不能忽视。
吕教授基于临床实际,总结了独特的“六对论治”思路,就体现了“病”“证”“症”并重的精神。
“六对论治”包括:①对症论治,②对症辨证论治,③对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④对病论治(即对病因或病机论治),⑤对病辨证论治,⑥对病分期辨证论治。
其对症论治从广义上指针对某一症状采用中药内服或外洗、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疗法的一种论治方法,从狭义角度讲是指在对疾病主要病机拟定处方的同时,对与主证无关的个别症状,在不违背主要病机或主要治法前提下,采用1味中药或对药或药串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对病论治是较高层次的论治,主要是针对病因或病机治疗,适用于病因明确的疾病或起关键作用病机的治疗。
如果某一症状相对复杂,或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通过对症论治不能有效消除时,此时应采用对症辨证论治。
针对某一症状如果采用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方法仍不能解决,考虑应用对症辨病与辨证论
治相结合的诊治方法。
同时也应认识到,一种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疾病当中,而不同疾病预后相差甚大,因此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对症首需辨病;同一症状出现在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当中,治疗又具有差异性。
因此在辨病的基础上尚需辨证。
三、立足实践、理论创新
糖尿病肾病是吕教授倾注心力最多的重点研究领域。
糖尿病肾脏病“微型癥瘕”形成病理学说就是吕教授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参照西医学有关认识,结合临床实际所提出的创新性理论。
吕教授通过证候学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病位始终不离肾脏,从尿中出现微量蛋白直到终末期肾衰,皆属肾病范畴,而这种肾病是继发于消渴病的,可称为“消渴病肾病”。
病位在肾,肾元受损,络脉瘀阻贯穿本病始终。
其基本病机乃消渴病治不得法,热伤气阴,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久病入络,痰、热、郁、瘀诸多病理产物,在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最终导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
初聚在气,络脉肿胀,为聚散无常之“癥”;久积在血伤络,聚积不散,络脉瘀结有形可征,则为坚定不移之“瘕”。
其发展规律是先聚为“癥”,后积为“瘕”。
结合糖尿病肾病基本病理改变来看,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的增生,到结节型和弥漫型肾小球硬化,实际上就是由“癥聚”渐至“瘕积”的过程。
所以,化瘀散结应该是糖尿病肾病贯穿始终的重要治法。
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传承,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
传承是基础,学习不能懈怠。
而学习不仅是学知识,学技术,还应学做人,学治学方法,学临床思维方法,而且还应提倡创造性学习,可以借鉴现代数理技术,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
同时我们应该强调,传承的目的,是为临床实践服务,为了提高疗效,促进理论创新与学术进步。
做好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传承这项基础工作,必然会对临床,对科研,对中医人才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