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理论概述
几个剧本的演员格里菲斯拿起
导筒试试。公司承诺:如果不成功,还可以回去当演员。公
司老总没想到,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格里菲斯的一生,也改 变了电影史。格里菲斯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拍摄了400多
部短片。如此高强度的实战训练,让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成 熟的大导演。
▪ 而Biograph公司分配给他的摄影师Billy Bitzer,则成为了他一生事业的搭档,二人联合发 明探索出如今大部分主流电影制作手法。例如淡入 淡出,圈入圈出,交叉剪辑等等。当然,同时期的 电影制作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与探索,只是极少 有格里菲斯这么大的名气,因为,Biograph公司所 有影片除了名字没有其它信息(其他电影公司大多 如此),很少人知道格里菲斯。于是格里菲斯离开 Biograph 公司后,自己在杂志上发表广告,列出自 己指导的150部影片,公开宣布他就是让Biograph 公司成功的制片人。而且还罗列出自己『发明』的 电影技巧,如特写,圈出,交叉剪辑等等。现在虽 然很难认定说这些技巧都是格里菲斯发明的,但毫 无疑问,他在电影中把这些技巧系统化了,并且探 索出一系列成熟运用这些技巧方法。
飞屋环游记“四分钟的人生”
蒙太奇的由来
▪ 起初,电影就是打开摄影机一直拍,最早胶片复制 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甚至都是 拍一部卖一部——每当有人看到《火车进站》之后 ,向卢米埃尔兄弟求购一部《火车进站》或《工厂 大门》时,哥俩就会扛起摄影机装上胶片出去再拍 一部。当然,不管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公开放映,还 是爱迪生的单人观看,这时的电影看上去似乎只是 个小玩意儿,很多电影也都仅仅是拍摄下一段演员 表演,而且还一定要从头到脚拍全身,跟戏剧小品 没啥区别。爱迪生自己也没太上心,可雇来为他拍 短片的助手埃德温·波特(Edwin Staton Porter)倒 是上了心。
▪ 特写 ▪ 最早,在波特的片子里,特写运用还很生硬,但是在这部片
子中我们看到,特写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比如下面这个镜 头,当一个人拿枪的全景出现时,很自然的切到枪的特写, 之后又切回全景。特写在此处不仅是视觉上的重音,同时对 观众情绪的也是个强冲击,为之后的刺杀段落制造了紧张感 。虽然格里菲斯先生是个文学青年,热爱戏剧,但他探索出 的这些技巧在舞台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电影,不可避免地走 向成熟。
▪ 特写
▪ 最早,在波特的片子里,特写运用还很生硬,但是在这部片 子中我们看到,特写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比如下面这个镜 头,当一个人拿枪的全景出现时,很自然的切到枪的特写, 之后又切回全景。特写在此处不仅是视觉上的重音,同时对 观众情绪的也是个强冲击,为之后的刺杀段落制造了紧张感 。虽然格里菲斯先生是个文学青年,热爱戏剧,但他探索出 的这些技巧在舞台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电影,不可避免地走 向成熟。
▪ 段时间的配角演员。也许跟波特理念不同,不久之后格里菲 斯就以演员身份加入爱迪生公司的死对头——Biograph电影 公司。当时,正值Biograph公司的潦倒时期,电影票房不佳 ,欠了一屁股债,屋漏偏逢连夜雨,公司的老导演Wallace McCutcheon又在这时卧病在床。内外交困之际,公司就决
▪ 通过这两部片子,波特发现两条惊人规律:
▪ 银幕上居然并不需要显示出从头到脚整个人的全身画面! ▪ 拼接在一起的两个镜头可以在观众的脑子里创造出上下文关
系! ▪
别笑,这简单的两条,提供了所有非线性电影电视录像叙事 作品存在的可能性——可以把那些在完全不同地点,相隔一 段时间拍摄的镜头组合成为一个叙事整体。 顺便提一句,除此之外,电影先驱波特先生还探索了有声片 、彩色片、宽银幕电影,并且在1915年拍摄了第一部3D立 体电影(你没看错,3D电影已经有近100年历史了)。
▪ 正反打
▪ 当下电影中对话场景大多利用轴线,发现轴线规律 的人,就是格里菲斯。在下面这个双人对话镜头中 ,我们看到两人镜头,然后接正打和反打,按照轴 线原则,将一个场景拆分开。
▪ 在这部电影里,格里菲斯经常把戏剧表演也就是老 电影中经常使用的全景中景镜头拆分成正反打( action & reaction)的剪辑,而且自己仍在探索不同 的表现形式。例如下面这个镜头,虽然在全景中, 两人的视线并没相交,但女人和男人的正反打仍然 起作用,我们仍然能感觉到男人和女人的情绪。有 趣的是,当格里菲斯最初探索特写的时候,公司老 板还很不满意,觉得自己付给演员报酬,观众买票 看戏,都是花钱要看到他们全身,而不只一张脸。 但实际上,脸部特写让演员不需要做夸张表情,只 需如真实生活一样就能传达情绪(甚至有时还要比 真实生活更『淡』)。
▪ 蒙太奇理论的经典实例就是苏联导演爱森斯 坦在《波坦金战舰》Battleship Potemkin, 1925 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这片子非常棒
第二组观众看到男人脸部特写和一个妇女趴在棺材上 之后也盛赞演员的演技,说他眼中充满了同情和悲痛。
第三组观众看到男人脸部特写和一个抱着玩具熊的小女孩之 后还是盛赞演员的演技,说他眼中充满了慈祥父爱。
▪ 于是,这个苏联人发现: 一个镜头,与不相干的另一个镜头剪辑在一起时,能产生出 第三种含义。 这个名叫库里肖夫的苏联人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种心理效 应叫做『库里肖夫效应』。
▪ 格里菲斯系统化的电影手法,最终形成一套电影工业的生产 标准,保证快速高效地把镜头与镜头平顺地连接成为统一的 时空。导演按照这种制作成规拍下镜头,只需要找个人收集 拍好的胶片,剪掉废镜头,按照成规拼接起来就可以,一切 都是标准化作业,所谓『剪辑』也没什么技术含量。最早, 还是因为格里菲斯,他非常喜爱的男演员 Elmer Booth 出车 祸去世,留下一个妹妹叫Margaret Booth。格里菲斯看她可 怜,就让这个女孩在自己手下工作,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拼接 胶片,当时是1915年,他们管这个职位叫Patcher。
▪ 在几年之后,雄心勃勃的格里菲斯写了一个190分钟的剧本,在普遍片 长为45到90分钟的年代,这部巨片意是电影史上最庞大的电影项目。这 部电影,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这部电影继承其之前的探索,将之前电影制 作技巧系统化,使电影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很多在这部片子中运用 的技巧在日后成为了电影工业的生产标准,例如:
▪ 从此,一个对电影一窍不通的无知少女Margaret Booth ,走 上剪辑这条路。此时的她或许想不到,自己日后能一路高升 ,成为米高梅公司的剪辑顾问,与此同时,我们敬爱的波特 先生却因为遭遇大萧条一贫如洗,1941年病逝纽约,享年 71岁。当然,我们都知道女性会比男性活得更长一点,可是 跟可怜的波特先生比起来,我们的 Booth 小姐居然能活到 104岁,从胶片时代一直贯穿到DVD时代,实在是有点夸张 。
▪ 双线叙事
▪ 这个技巧在波特时代已经探索出来,但在格里菲斯这里,交 叉剪辑技巧同特写结合起来,共同建立出格里菲斯招牌式的 技巧——『最后一分钟营救』The last minute rescue(今年 的奥斯卡最佳影片Argo仍然在使用这个技巧)。在影片结尾 ,我们看到女演员Lillian Gish 被绑住的特写,和一群三K党 策马狂奔的全景,不断往复交叉剪辑,营造出前所未有的紧 张感。同很多老电影『沦为』拍摄舞台戏剧表演不同,本片 探索出这种技巧也是在戏剧中不会出现的,是纯粹的电影技 巧。
▪ 无缝剪接(Invisible Editing)
▪ 在格里菲斯,或者说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制作者的观 念里,电影是构筑一个空间连续体,不能让观众感 觉到剪辑的痕迹,所以不同景别的镜头之间依靠动 作相连,让观众感觉不到剪辑的存在。这个『同一 空间,动作衔接』的剪辑方式,仍然在应用。例如 影片开头这两个镜头, Lillian Gish在中景镜头里一 个低头迈步的动作,马上接一个她下楼梯的全景镜 头,让观众注意力被动作吸引,不去注意到剪辑。
蒙太奇理论概述
▪ 基本概念
▪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 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 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 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 运用。
▪ 不同的地方意思不一样:
▪ 在法国,montage一词有几个意思,最早本是建筑 术语——脚手架,而后又引申为结构、
▪ 组装、安装的意思,在美术里被引申为辑绘(就是 一堆照片或者画拼贴到一起组成画面,比如这张照 片
▪ 后用在电影中表示剪辑;
▪ 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制作者发现的『蒙太奇 』理论是:把两个镜头剪辑到一起可以产生 出第三种含义;
▪ 在好莱坞电影中,一个『蒙太奇段落』指的 是:将不连续的短镜头组接以压缩一段时空 或信息,一般情况下是一系列镜头配上音乐
▪ 电工出身的波特先生开始研究电影,进行电影剪辑 的实验。众所周知,他在《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3 )这支6分 钟短片中最早实验了如溶化、特写等等现代仍在使 用的电影技巧。最重要的是在这部片子中他第一次 将不同空间的两段画面拼接在一起完成叙事,前一 个救火车的镜头后一个就是一个妇女在着火房间( 布景)内的镜头,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打破戏剧的 框架,真正用电影来叙事。同年,波特又趁热打铁 ,制作出《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电影叙事技 巧。
▪ 波特成功之后,人们看到叙事电影有巨大商业潜力,无数资 本涌入这个行业。波特电影中一个小演员也走到摄影机后, 剪辑台前,最终把波特的技巧发展成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连续 性剪辑(Continuity Editing),这位瘦高个的肯德基青年, 名叫 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 1907年,文学青年格里菲斯与他的妻子一起来到纽约的爱迪 生公司总部,准备将他写的一部电影剧本卖给这家公司。接 待他的正是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爱德温·波特。有趣的是, 波特看了剧本以后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拒绝的理 由是格里菲斯的剧本场景太多,而这正是格里菲斯和波特两 人对电影表现手法上的根本区别。当然波特先生也够仗义, 让他在爱迪生公司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