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三、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 1.研究规模迅速扩大 2.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1)美国安德森(C.A. Anderson)主张以结构功 能主义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按照他的意见, 比较教育研究,不仅要研究各国的教育结构,而且要研究 教育结构在具体社会中的功能。所以他重视研究社会人才 的选拨、教育在改变社会地位中的作用,教育的机会均等 等问题。尤其关心经济和职业结构对教育的决释:主要任务是对所了解的 教育情况进行解释,以便不仅 了解事物是怎样的(HOW), 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会那样 (why)。
并列:主要任务是把所要比 较的国家的材料,按可以比 较的形式排列起来,决定比 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 标准。然后进一步分析资料, 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说。
比较: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 段所列材料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 验证第三阶段所提出的假说,然 后作出一定结论。
美国的诺亚和埃克斯坦在《比较 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提出比较教 育的研究程序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明确概念(提出指标)、选择例证、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说明结果。
一个具体案例
确定问题: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提出假设:教育发展阶段比经济发展阶段高的国 家,经济增长将是高速的;相反,教育水平比经 济水平低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是缓慢的。 明确概念:教育发展阶段、教育水平、经济发展 阶段、经济水平概念界定,提出衡量指标。规定 教育水平的指标:1.中小学就业率;2.教育经费在 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3.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 率。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发展速度指标是年平均增长率。 选择例证:选择经济增长率高的16个国家和经济 增长率低的26个国家作为案例。最后通过数据收 集,整理,验证假说,说明结果。
英国的霍姆斯(《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方法》、《比较 教育方法》、《比较教育:对方法的思考》,比较教育研究四 步骤: A选择与分析问题,主要是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 重大问题; B寻求解决办法或政策,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 于哪些地区、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 办法; C验证有关因素,验证是一种需要洞察力的工作,需要批 判性的分析和严谨的叙述,为此,他设计了一个“理智的框 架”,包含四种模式。 D预测,在综合分析各国教育问题的基础上,为一个国家 或一个地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作出某种 切实的预测。
二、学科初创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⒈扩大了研究范围 ⒉增加了研究成果 ⒊形成了三种体系:一种是问题比较体系,以庄 泽宣的《各国教育比较论》;另一种是国别教育 体系《各国教育制度》;再一种是综合体系,钟 鲁斋的《比较教育》、罗廷光《最近欧美教育综 览》。 ⒋运用了历史学方法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有脱 胎之势,无独立之能”
美国的康德尔于1933年发表《比较教育》,是历史 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 著作。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 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提出三种目的:
第一,“报导—描述”的目的。 第二,“历史—功能”的目的。 第三,“借鉴—改善”的目的。
德国的施奈德提倡并运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 法,在1947年发表《各国教育的动力》一书,指 出了对教育有影响的外部因素有国民性、地理位 置、文化、经济、科学(尤其是哲学)、政治、 宗教、历史、外国影响,还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 展的内部动力。
比较教育学
主讲: 高士兴
第二章 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史前阶段(旅行者见闻阶段) 古希腊:色诺芬《波斯国王塞靳斯传》
古罗马:西塞罗《共和政体》
日本:道隋使,遣唐使 意大利:马可· 波罗《东 方见闻录》 该阶段又可称为“旅行者见闻时期”,仅限于个 别化探讨、零星式研究,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 法体系。
三、学科独立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⒈明确了指导思想 ⒉扩大了研究队伍 ⒊丰富了研究成果 ⒋开设了比较教育学课程 ⒌开展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一、学科的倡导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 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朱 利安、库森,美国的贺拉斯· 曼等人。
法国的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他于 1817年发表了一本小册子,叫做《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 于初步意见》。该书中,朱利安就提出四点建议: 1.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 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 2.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 能够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 3.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 4.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经 验。
3.研究成果大量增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调查》《教育年鉴》 其他统计资料,创办《国际教育评论》 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IEA 开展得各国数学、科学和 外语学习成绩的比较研究 美国的《比较教育评论》 英国《比较教育》
专著:克拉默和布朗的《现代教育》 乌利希的《各国教育》 希尔克的《比较教育》 卡扎米亚斯和玛西亚拉斯的《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冲原丰等人的《世界教育》《比较教育学》 爱泼斯坦的《比较教育国家化的探索:在世界比 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上的报告》 阿尔特巴赫等的《比较教育》 阿尔特巴赫等的《比较教育的新方法》
英国的埃德蒙· 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今日比较教育》,其主要思想包括:①十分重视教育 的历史背景;②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目的联系起 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当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 策和行动做出贡献;③对比较教育中的比较分析强调可 比性,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框架,在概念、制度和实施三 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
英国的汉斯于1949年发表《比较教育:教育的因 素和传统研究》,提出决定各国教育的因素有三:自然 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宗教因素(天主教 传统、圣公会传统和清教传统)、世俗因素(人文主义、 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在研究工作中, 汉斯把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史前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前)
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述印度见闻,有关于印 度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尊师重道情况的介 绍。
传教士影响:利玛窦、艾儒略、金尼图。
一、学科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借鉴外国经验, 改革本国教育制度) 这一阶段的特点:1.介绍外国之长,针砭中国之弊 2.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严复 该阶段的比较教育研究多散见于一些留学或旅行西 洋的见闻录,随感录或回忆录之中,以介绍外国之长, 针砭中国之弊为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此阶段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 是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 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二、学科的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 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英国的萨德勒、 英国的汉斯、美国的康德尔、德国的施奈德为主 要代表人物。
英国的萨德勒是此时的先驱,萨德勒的名言:“校 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加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 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他在《教育问题特别报告》中, 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 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了民族性 这一概念,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 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 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阶段,比较教育开始成为高等 学校的课程。1898年,罗素博士(Dr. James Russell) 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这门课程。 此阶段, 比较教育学已经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 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且在方法上较以前 有较大突破,以因素分析为主,因此又可称为“因素分 析时代”。
(2)美国的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 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贝雷 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 型,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比较 研究则包含"并列"和"比较"两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在 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1831年,法国的教育家库森撰写《普鲁士教 育报告》,描述了普鲁士的教育行政,家长和社 区的教育责任,教师的培养、任命和薪水,课程
内容等。
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 曼 (Horace Mann)访问欧洲后撰写了 《第七年报》赞赏普鲁士学校出色的教学 方法和非强制性的纪律,促进了美国公立 学校发展,被称之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