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辆保险公司定损与修理厂价格差别

车辆保险公司定损与修理厂价格差别

此外,中国市场上进口车超高的零整比也是引发消费者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所谓零整比,就是一辆车的全部零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价格的比值。

今年4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发布一项研究成果披露了18种常见车型的零整比。

其中,北京奔驰C级W204的系数高达1273%。

也就是说,如果更换这辆车的所有配件,所花的费用可以买12辆同款新车。

国外汽车的零整比一般大约是3倍的样子,国内这么高的零整比让很多消费者感觉不合理。

国内某合资汽车企业负责配件销售的魏先生说,整车市场价格竞争激烈,车企需要通过配件赚取高利润。

在部分进口汽车企业宣布降价之后,反垄断部门并没有进一步的处理结果出现。

这次车企的反垄断到底应该达成一个什么目标呢?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进军说,就汽车维修而言,消费者既需要靠谱的服务,也希望有合理的价格。

他表示,消费者经常抱怨,在4S店做售后服务,品质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但价格高;在大量普通的维修点维修,消费者在价格上满意,但维修品质得不到保证。


保险公司:能修就不应该换
不过,对于来自车主的抱怨,保险公司也有自己的说法。

一位定损专业人士举例说,前不久,市民王先生的私家车的后保险杠被撞掉了三十多平方厘米的一块漆,保险公司主张部分补漆,本来200元钱就够了,但车主硬认为应全杠喷漆才不影响美观,要价在1000元以上。

“保险法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恢复原状损失原则‟,即恢复到可以使用,一般来说恢复到90%以上就算修复。

对于车主的要求,保险公司有时是没办法接受的。

在保证维修质量的情况下,车主还是应该按…最省钱‟的方式来修车。


据了解,目前,我市大多数保险公司在车损维修上强调以修为主、以换为辅,但许多车主都倾向于车辆出险后,能够一次性更换所有受损的配件,而不满意保险公司仅限于局部的修补。

受损配件是修还是换,与定损价格高低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为何定损费与维修费有时相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

维修点:配件与工费定价偏低
车辆定损费的高低,也与保险公司对受损零配件和工时费的定价水平有关。

一位汽修师傅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汽配市场、汽修市场还很不规范,一种汽配件的来源渠道有正厂、副厂、副副厂之分,导致市场上同一个配件往往有多种价格,譬如,一块汽车玻璃,正厂的高达7000多元,而副厂生产的只需1000多元。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对配件的定价维持在市场的中等水平上。

但大多数车主愿意选择4S店的维修服务,这些特约修理店的服务质量的确较高,但零配件和工费价格偏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差额因此就产生了。


这位汽修师傅表示,不仅仅与4S店,保险公司对配件的定价与一般修理厂的报价也有
差距。

目前,我市大多数保险公司对一般修理厂的配件均是按广州市场的标准来定价的。

但这种定价往往与中山修理厂的实际报价有一段距离,原因是,作为全国目前最大的汽配件集散地,广州汽配件运转中山,还需经过中间商这一环节,到达修理厂终端时,配件成本实际上已大幅上升。

据了解,保险公司定损的修车价格与实际维修报价的差距,在奔驰、宝马等高档车领域表现得尤为显著,而特约修理方报出的维修工时费,更是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难以通过协商而填平的“坎”,车主最终只能自掏腰包解决问题。

据调查,上述高档车特约修理点,不用说配件价格,其工时费也比一般的4S店要高出4-5倍。

“这些特约点依照的是国外的收费方式,且一般有一个固定的收费模式和程序。

保险公司定损的价格远远达不到其收费标准。

”据悉,为填平这种巨大价差,我市已有保险公司推出了“专业维修条款”,凡投保时选购了这一条款的车主,其事故车辆的所有维修费用将全部由保险公司“买单”。

市场调查
引入第三方定损机制
作为第三方机构,公估公司,一方面它必须代表投保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要体现保险公司的利益。

“事故定损根本就不应该是保险公司的事。

”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车辆定损理赔纠纷不断,很大程度上与保险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有关。

“保险公司并不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认定的、有合法资质的定损单位。

所谓保险公司的…定损‟,只不过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为确定理赔数额提出的一个参考依据。

而这个参考依据只有在投保人认可的前提下,才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这位律师分析说,保险公司作为事故受损车辆的理赔单位,不能既评估车辆损失,又进行赔偿。

如果他们将两者兼顾,那就等于保险公司一家说了算,从法律上失去了与投保人的平等关系。

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引入独立的具有资产评估资质认定的专业单位或公司进行定损,譬如公估公司等,“作为第三方机构,公估公司一方面必须代表投保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要体现保险公司的利益。

它必须非常公正,才有发展的前景。


而车主王女士则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出事故受损车辆的定损与理赔统一标准,并授权第三方机构为受损车辆定损,然后再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只有规则科学了,结果才能让人信服。


据了解,在国外,保险公司往往将车辆定损的“麻烦”交给专业公估公司。

譬如,在马来西亚,有95%以上的出险车辆在保险公司理赔之前,都是先转到公估公司进行定损的。

据了解,目前,我市其实也已有具备资质的公估机构,并且自新道交法实施后,当车主和保险公司在定损金额上产生纠纷时,公估机构也已开始接受车主委托对受损车辆进行过定损,然而,对于公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和结论,大多数保险公司表示无法接受。

没有相关强制性规定,车辆定损的实际话语权最终还是在保险公司手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