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课后练习(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盟 B.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不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掭以尖草,不出2.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很有趣的,正读是一个词,反读同样也是一个词,比如“故事”反过来读便成了“事故”,两个词的意义却风马牛不相及。
这样的词你能再说出3个吗?3.指出下列句子翻译的错误及原因。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下面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子亦有不利焉C.朝济而夕没版焉 D. 将焉取之2.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A.蟹六跪而二螯古义指:今义指:B.用心一也古义指:今义指:3. 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 B. ①⑤⑥ C. ③⑦⑧ D. ④⑤⑧4.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性格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蚓无爪牙之利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劝学》中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文章的重点在于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说明任何人都应当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学习。
B.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君子应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C.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是文章一个特点。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表现了荀子文章笔势雄健的特点。
D.文章为了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劝勉人们努力学习,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这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5题。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复挺者。
挺: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验,检查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古代车子前的横木。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马:劣马。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⑴青取之于蓝。
⑵不拘于时,学于余。
B.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秦王还柱而走。
D.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⑵足以极视听之娱。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
B.君子生非异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第三段中作者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四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8.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下列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①虽有槁暴②君子生非异也③声非加疾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⑥赢粮而景从⑦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④⑤⑥⑦ D.⑤⑥⑦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