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问: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法的区别是什么答:简单说吧,国际法的事情,归外交部管,国际经济法的事情,归经贸部管,表达的清楚么?比如说参加国家加入世贸组织的做生意的事情,在咱们这里就是国际经济法课讲的,由经贸部管的.其它问题都是国际公法的事情,由外交部管,如两个国家的关系,关于两国边境的事情等.一、分批交货案情简介2004年4月1日,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与pg&公司签订了一单货物销售合同,由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向pg&公司出口500套电脑配件,共计100万美元.货物分两批交付:2004年5月1日,发运第一批货物,2004年12月1日,发运第二批货物.p&g公司预付款40万美圆,余款在p&g公司提取每批货后的10日内,各电汇30万美圆给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一方违约需支付违约金5万美元.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又与福莱特斯商业广场签订了销售合同,将这2批货物卖给了福莱特斯商业广场.合同订立后,p&g公司如约支付了预付款,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按时发运了第一批货物.2004年6月12日,p&g公司收到货物.但是后没有按时付余款,直到收货后的9月初才汇付第一批货款.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p&g公司被其他债权人起诉,财产被查封,并且随时有破产可能.遂中止履行第二批交货,并且要求p&g公司赔偿未能给福莱特斯商业广场按时供货造成的损失.问: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中止履行第二批交货是否有法律依据?2、如p&g公司在合理时间内提出了有效的银行保函,并请求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履约,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应该继续履行合同么,如果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仍不履行,该当如何?3、最终如果第二批交货双方都不履行了,可否因此解除整个合同,为什么?4、违约金效力应依据何种法律决定?5、p&g公司是否应该承担该赔偿责任?参考答案要点:1、有法律依据.p&g公司构成预期违约.2、如p&g公司在合理时间内提出了有效的银行保函,并请求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履约,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应继续履行,否则应承担不交货的违约责任.3、不可以,只能解除第二批交货义务.该合同属于可分割履行合同.4、依据国内相关准据法确定违约金效力.5、p&g公司不负该赔偿责任.参考理论分析:1、p&g公司收到货物后没有按时付余款,直到收货后的9月初才汇付第一批货款,并且财产被查封,并且随时有破产可能.p&g公司构成预期违约.买方的行为属于先期违约.先期违约是指合同订立后,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表示拒绝履行合同.对此,未违约方可以不去法院,不必诉诸法院行使终止履行权,法律授权当事人以采取自救措施的权利.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71、第72条规定:如果订立合同后,另一方当事人由于下列原因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一方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义务:(1)他履行义务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严重缺陷,例如破产.(2)他在准备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为,表明他将不履行大部分义务.例如,卖方迟迟不开信用证,或卖方多次要求修改交货期,或由于战争禁运.(3)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前,明显看出一方当事人将根本违反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合同当事人除了在另一方有根本违反合同之时可以解除合同外,在另一方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时,可以暂时中止合同的履行.具体可以:(1)在买方先期违约时,卖方可停止发货或对在途货物行使停运权.(2)在卖方有先期违约情况时,买方可停止付款.但是,双方当事人应承担下列义务:(1)必须将自己中止或解除合同的决定立即通知对方.(2)当对方提供了履行合同的充分保证时,仍应履行合同义务.在发生先期违约的情况下,一方有权要求提供担保,在得到担保之前有权中止或解除合同,这一原则在各国国内法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承认.2、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应继续履行,否则应承担不交货的违约责任.p&g公司确实存在着先期违约的情况,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中止履行合同,应当注意的是,中止履行并不意味着解除合同.对于买方来说,他可以一方面不付款或停止付款,另一方面要求卖方:①提供担保.②履行合同;如果卖方提供有效担保,买方应履行其合同义务.③在履行期到来时,解除合同并就卖方违约要求损害赔偿.对于卖方来说,一方面行使留置权、停运权,另一方面要求买方:①开出信用证、付款.②提供担保.③在付款日到来时,转售货物,并就差额向买方要求损害赔偿.如p&g公司在合理时间内提出了有效的银行保函,并请求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履约,合利顺有限责任公司应继续履行.3、不可以,只能解除第二批交货义务.这涉及到如何理解分批交货合同.分批交货是指一个合同项下的货物分成若干批交货.例如,一个购买20万吨小麦的合同,可以分5批交货,每批4吨.此时,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其中一批货物没有履行合同义务,并且构成根本违约,对方当事人是否可以宣告撤销整个合同,还是仅仅宣告这一批货物违约,而不可以撤销整个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有3种情况:(1)如果一方当事人仅仅不履行其中一批货物的义务,就对该批货物构成根本违约,对方只能撤销合同中这一批交货的效力.不能撤销整个合同.(2)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中一批货物的义务,使当事人有理由断定以后各批货物将会发生根本违约的情况,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宣告合同今后无效,就是撤销合同对以后各批货物有效,对以前已经履行的部分不能撤销.(3)当买方宣告合同对某一批交货无效时,如果合同项下各批货物不可分割,例如一套设备,分批交运,则,买方可以宣告整个合同根本违约,无效.在本案中,合同属于可分割履行合同,所以不能撤销整个合同.4、依据国内相关准据法确定违约金效力.《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仅仅就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形式、等问题作了规定,其余问题,比如关于违约金的问题,留给国内法解决.5、p&g公司不负该赔偿责任?这涉及到损害赔偿范围的问题.关于损害赔偿,我们应该注意:①损害赔偿是哪些原因违约造成的:包括利润损失在内的实际损失,这里强调违约造成的损失具有合理地确定性,它与违约事实有因果联系.②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约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的范围,这是指凭常识,和双方事先说明可以预见.③损害赔偿不包括由于受害方原因造成的扩大的损失.④损害赔偿不影响采取其他救济措施.结合本案,显然,超出了在签订合同的时候,p&g公司应该预见的范围,这个损失属于不可预见.二、调整范围案情简介北京长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与荷兰某有限责任公司设在中国上海的独资公司,佛来芒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签定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北京长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佛来芒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通讯设备一套.交货地点在北京长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在延庆的仓库.合同还约定,如果因为合同的执行发生争议,首先通过双方协商.协商不成,请双方都信任的某公司调解.如果调解也不成的话,就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裁.适用的法律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问:对该合同,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规定,是否有问题?本案参考结论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规定,是不正确的.本案理论分析一、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超越国境的经济关系的规范总和.这些经济关系必须具有国际性:主体具有国际性,不在同一个国家;经济关系具有国际性,订立合同或履行合同的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国家;或是买卖合同的标的具有跨国的流动,等等.本合同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尤其是合同双方的当事人,都是中国的法人.外商独资公司,在中国工商局登记,是中国公司.二、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它的适用范围是:(1)公约适用于国际性的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用营业地标准作为衡量买卖合同是否具有国际性,营业的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了销售合同,适用该公约.不考虑国籍因素,也不考虑货物是否发生了跨国运输,也不考虑合同的当事人发生的要约和承诺是否在不同的国家.例如,都是美国人出资开办的公司,1个在墨西哥,依当地法律设立,1个在加拿大根据当地法律设立,这2个公司之间的货物买卖属于国际货物买卖.这2个公司与当地企业的货物买卖属于国内货物买卖.营业地是指永久性营业地.如果当事人有数个营业地,与合同及合同履行联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营业地.(2)公约适用于当事人的所在国都是公约缔约国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如果当事人的所在国都是公约的缔约国,当然可以在销售合同中明确规定适用该公约解决争议,即使双方没有按照意思自治原则,在销售合同中就法律适用做出规定,将自动适用公约.在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都不是关于缔约国的情况下,根据公约第1条第1款第6项,也可以因为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公约缔约国的法律,而使当事人之间的销售合同适用公约.例如,日本人与加拿大人订立了销售合同,且没有规定法律适用问题,发生争议以后,在加拿大起诉,加拿大法院根据国际私法的最密切联系原则,决定适用加拿大法律,这个时候,就应该适用公约,而不是加拿大的国内法.加拿大是缔约国.(3)公约是非强制性的规范,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即使当事人双方所在国都是缔约国,也可以在合同中明示或默示,排除适用公约,选择其他法律作为准据法,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合同规定改变公约效力,例如,公约第39条规定,声称货物与合同不符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在合同中可以声明该条款不适用,或改为1年.但是,缔约国做出保留的条款不能排除或改变其效力.(4)公约不涉及的法律问题.公约第4条规定,该公约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以及当事人因此种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公约不适用于:合同及其任何条款的效力或任何惯例的效力;合同对所受货物的所有权可能产生的影响;所受货物对任何人造成伤害或死亡的产品责任.(5)公约不适用的交易及货物销售.首先,公约不适用于由于买方提供大部分原材料制作和销售的货物,这属于来料加工.其次,公约不适用于供货方的大部分义务在于提供劳务和服务的合同.再次,公约应不适用于以下几种货物销售:1、供私人或家庭用而购买的货物;2、经由拍卖销售的货物;3、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销售货物;4、货币、债券销售5、船舶、飞机与气垫船销售;6、电力销售;7、卖方的主要义务在于提供劳务或其他服务的买卖.三、综上所述,对该合同,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规定,是不对的.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否?案情简介利而顿有限责任公司发盘给虹荔有限责任公司,称:“供应pc机1000台,奔4,每台cif北京800美圆,合同成立后50天内装船,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请复电.”虹荔有限责任公司立即复电:“接受你方发盘,合同成立后立即装船.”问: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本案参考结论合同未成立.本案理论分析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商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4个过程:(1)询盘(即向对方探询交易条件).(2)发盘(法律上称为要约,即向对方提出订立合同的建议).(3)还盘(法律上称为反要约,即拒绝对方的要约或提出修改要约的内容)(4)接受(法律上称为承诺,即接受要约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四个过程中,要约和承诺是每笔交易订立合同必经的法律步骤,而其他两个环节,有时在交易中也可能不出现,因为,如了解对方交易条件,就不必向其发出询盘,如对方建议订立合同的交易条件合适,就没有必要还盘,可以直接表示接受.所以,在这几个过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约与承诺2个过程.利而顿有限责任公司发盘给虹荔有限责任公司,是有效的邀约.虹荔有限责任公司的还盘,对该邀约作出了修改,改变了装船日期,在cif合同中,这个改变就是改变了交货日期,属于对邀约的实质性改变.《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9条规定:“(1)对发价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限制或其它更改的答复,即为拒绝该项发价,并构成还价.(2)但是,对发价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或不同条件的答复,如所载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在实质上并不变更该项发价的条件,除发价人在不过分迟延的期间内以口头或书面通知反对其间的差异外,仍构成接受.如果发价人不做出这种反对,合同的条件就以该项发价的条件以及接受通知内所载的更改为准.(3)有关货物价格、付款、货物质量和数量、交货地点和时间、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均视为在实质上变更发价的条件.”故,合同未成立.四、风险转移案情简介2004年4月1日,南海l&b有限责任公司向北海t&r有限责任公司出口一批彩棉睡衣,签订一单cif合同.合同规定,在货物到达目的港的时候,凭装运单据支付现金.2004年5月1日,货物出运.2004年5月10日,运输途中遇到恶劣气候,船不能到达目的港.后,卖方持提单以及其它装运单据,要求买方付款.买方以货物不能到达目的港为由拒绝接受单据和付款.卖方认为他已经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履行了义务,买方应该接受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并支付货款.问:是卖方主张合理,还是买方有权拒绝支付货款?参考答案要点:卖方的主张是合理的,买方无权拒绝支付货款.参考理论分析:根据inconterms2000的规定,在cif术语中,货物越过船舷之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除非卖方违反合同规定的义务.cif的意思是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是国际贸易中最通用的术语.根据《2000年通则》,买卖双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如下:1、卖方必须:(1)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单证或相等的电子单证;(2)自负风险和费用办理出口许可证及其它货物出口手续,交纳出口捐、税、费;(3)自费订立运输合同并将货物按惯常航线运至目的港,并支付运费;(4)自费投保,交纳保险费;(5)承担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和费用.2、买方则必须:(1)支付货款并接受卖方提供的交货凭证或相等的电子单证;(2)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办理进口手续,交纳进口的捐、税、费;(3)承担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以后的风险和费用.3、使用cif术语应注意的问题:(1)在cif术语中替买方投保并支付保险费是卖方的一项义务,除非另有协议,否则卖方只负责按伦敦保险业协会货物保险条款投保海上运输的最低险别;缩略语后的港口名称是目的港名称,指明运费和保险费的计算是从装运港至目的港全程的运输费和保险费,而不是指卖方的交货地点.与fob术语一样,在cif术语中,卖方的交货义务是在装运港将货物交到船上完成的.(2)cif条件是典型的交货合同,属于单据买卖,卖方只要把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单据交给买方,就完成交货义务,买方必须接受符合合同的单据,履行付款义务,就是付款以交单为先决条件.卖方交货义务是以交单来完成的.在e组和d组术语中,是实际交货合同,卖方的责任是自己承担风险费用,把货物实际交给买方处置,卖方只能在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要求买方付款,卖方交单时,买方无付款义务.在cif条件下,货物品质以装运时为准,卖方对运输风险不承担责任.而实际交货合同,货物品质以到货时为准.注意这一点.(3)在cif条件下,买卖双方各有2项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权利义务.卖方的义务是按合同交货和交单.单据与合同相符不等于与货物也相符,买方有2项拒收权,法律允许买方在付款收单的情况下,拒收不符的货物,反之,买方也不因处置货物,丧失拒收不符单据拒绝付款的权利.本案中,卖方并无违约之事实,并按照合同规定提交装运单据,买方应该向卖方付款.同时,根据inconterms2000的规定,在cif术语中,卖方负责办理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因此,保险单转让给买方后,买方可以根据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五、短少逾半案情简介2002年10月10日,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发出要约:“兹发盘铝线100吨,fob烟台每千克10美元,2003年2月底前装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18日复到有效.”2002年10月15日,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复盘:同意.至此合同成立.2003年2月1日,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给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发函,要求发货给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并要求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开出信用证.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2月20日发来函电,称“变更交货港烟台为安特卫普港,价格条件由fob改为cif”.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收到函后,不想同意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的要求.但是恰逢当时铝线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遂于同年2月26日回电提出:“同意fob烟台港改为cif安特卫普港,每千克铝线应为25美元”.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3月1日复函,提出“维持fob烟台不变,交货时间为2003年4月底以前”.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已了解到伦敦金属交易所报出的铝线价格急剧上涨,而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不愿提高价格,遂复函提出:“不能于4月底以前交货.”以后,铝线价格在2003年3月15日涨至每千克30美元,4月1日涨至35美元,4月15日涨至40美元,此后一直在40美元山下浮动.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因多次催促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交货未果,遂于2004年4月1日提起仲裁,要求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1、继续履行原合同.2、赔偿损失.对本案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双方虽然订立了购销合同,但以后就价格条款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应该认为双方就价格条款未能达成合意,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也无继续交货的义务.另一种意见认为:合同是有效的,虽然双方就价格条款的变更未能达成合意.在这种条件下,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应按原合同规定的价格条款履行义务,否则应承担违约责.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尽管原合同是有效的,但由于铝线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继续履行原合同对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显失公平,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可要求撤销或解除合同.本案参考结论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根据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所提出的合理的履行期限履行原合同规定的义务,不再承担赔偿责任.参考理论分析一、关于要约与承诺.经过双方的要约与承诺,合同于2002年10月15日成立.该购销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标的质量、价格、交货方式、地点、时间,合同内容是合法的、完整的,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二、关于合同变更.合同的变更是指:由双方协商变更原合同的部分内容.合同的变更是对原合同的内容作某些修改,合同的修改必须经双方协商达成合意,任何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变更合同.任何一方的擅自变更行为,不仅不能对对方产生约束力,而且构成违约行为.如果双方未能就合同变更达成协议,视为双方未变更合同,当事人仍然应当按原合同规定的义务履行.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2月1日发函给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要求发货并要求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开出信用证,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当时确实希望按合同规定及时履行义务.在以后几次提及变更合同的时候,主要涉及到价格及交货期.(一)关于价格.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2月20日发函要求变更交货条件,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首先提出了变更合同问题.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收到函后,鉴于铝线价格上涨,遂要求提高价格,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不同意.双方一直未能就价格条款的变更达成合意.原合同已经规定了价格条款,双方又未能就价格条款的变更达成合意,那么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当然应按原合同规定的价格条款履行义务,不能以价格条款未成立为由拒绝履行.(二)关于交货期.合同规定应于2003年2月底以前交货.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首先提出变更合同,单方面提出,于2003年4月底前交货,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对此未表示同意.后双方就变更交货期问题反复协商,最终未达成一致意见,致使合同履行期限推迟.比利时斯里巴加有限责任公司单方面提出的新的履行期限,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未表示同意而又不能按原合同规定的期限履行义务,导致履行期限不明.因双方协商变更合同履行期限未达成合意,而被迫推迟了履行期限,中国鸿利达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对履行期限的推迟没有过错.在履行期限不明确的时候,依然负有履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八条规定:“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合同中有关质量、期限、地点或者价款约定不明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内容不能确定,当事人又不能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的,适用下列规定:(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履行,没有国家质量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履行.(二)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