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制冷设备的选择与制冷机房的布置
制冷设备的选择与制冷机房的布置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1.3.2
氨管道的布置原则
氨与润滑油中几乎是不溶解的,因此在 氨制冷系统中,应设置氨油分离器,并在可 能集油的设备底部装设放油阀。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2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氨管道的布置原则
(1) 吸气管 氨压缩机的吸气管应有不小 于0.005的坡度,坡向蒸发器。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4)冷凝器或储液器至蒸发器之间的管道 3) 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的空气 流动方向应使热空气与蒸发器出口排 管首先接触,如图所示。 4) 在压力降允许的条件下,冷 却排管可以串接连接。
用热力膨胀阀供液的氟利昂冷却排 管,一般采用上进下出形式以保证回油。 (最后一排管供液方式为上进下出即 可)。
从冷凝器出来的液体制冷剂,可以不经过储液器直接通过 液管到达膨胀阀。冷凝器与波动式储液器的高差应大于300mm。 最大负荷时液体流速及冷凝器液体出口至储液器液面的必要高差H值表。
直通式储液器
波动式储液器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4)冷凝器或储液器至蒸发器之间的管道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1制冷设备的匹配
11.1.1 制冷设备的选择计算
1、选择计算步骤: (4) 选择冷凝器并确定冷却水量。 (5) 选择蒸发器并确定载冷剂循环量。 (6) 选择其他辅助设备。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1制冷设备的匹配
11.1.2 单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组成
1、氨制冷系统 氨制冷系统的主要特点: (1)一般采用满液式蒸发器; (2)润滑油会积存在冷凝器、储液器和蒸发器等设 备的底部,需定期放油。 (3)储液器和蒸发器的下部分别通过管道接至紧急 泄氨器。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1.3.3 制冷剂管道的布置原则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氟利昂的主要特点是与润滑油互相溶解,因 此,必须保证从每台制冷压缩机带出的润滑油能 全部回到压缩机的曲轴箱。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1) 吸气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 吸气管
4) 上升吸气立管中的氟利昂气体必须具有一定的流速。 氟利昂12和氟利昂22上升吸气立管需要的带油最低流速可从下图查得。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1) 吸气管
5) 在变负荷工作的制冷系统中,为 了避免全负荷时压力降太大,可用两根上 升立管,两管之间用一个集油弯头连接, 如图所示。
(2)排气管
1) 压缩机的排气管道应有 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氨油 分离器。 2) 并联制冷压缩机的排气 管上宜装设止回阀。
1) 压缩机的吸气管应有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压缩机,如图a所示。 2) 当蒸发器高于制冷压缩机时,蒸发器回气管应先向上弯曲至蒸发器的最高 点,再向下通至压缩机,如图b所示。 3) 氟利昂压缩机并联运转时,必须在曲轴箱上装有均压管和油平衡管见图c。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1制冷设备的匹配
11.1.2 单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组成
1、氨制冷系统 氨制冷系统流程图。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1制冷设备的匹配 11.1.2、单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组成
2.氟利昂制冷系统 氟利昂系统的特点: (1)氟利昂制 冷系统通 常需设置 干燥器 , 防止产生 “冰塞” 。 (2)油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润滑油可以直接返回压缩机 曲轴箱中重新使用。 (3)氟利昂制冷系统一般采用非满液式蒸发器。 (4)氟利昂制冷系统一般采用回热循环,以增大膨胀 阀前制冷剂的过冷度和提高压缩机吸气的过热度。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1.3.2 管径的确定方法
2、校核压力损失
局部阻力: △Pi = ξ·w2 / 2· = ρ
fm·Ld /dn · 2 / 2· (Pa) w ρ
式中 △Pi—— 局部阻力损失,Pa; ξ—— 局部阻力系数; Ld—— 三通、弯头和阀门等部件的当量长度m。
为了避免在液管中产生闪发气体,应尽可 能把来自储液器的供液管与压缩机的吸气管贴 在一起,并应用隔热材料保温。必要时,可装 设回热器。
1) 蒸发器位于冷凝器或储液器下 面时,如液管上不装设电磁阀,则液 体管道应设有倒U形液封,其高度应不 小于2m。 2) 多台不同高度的蒸发器位于冷 凝器或储液器上面时,为了避免可能 形成的闪发气体都进入最高的一个蒸 发器,应按右图所示方法接管。
11.3.1 管道材料和连接 2、连接
在氟利昂制冷系统中,制冷管道一般采用焊接 连接; 在管道与设备或阀件之间可用法兰连接; 管径在20mm以下的紫铜管需拆卸部位采用带螺 纹和喇叭口的接头丝扣连接; 氨制冷系统的管道一律采用焊接连接,设备或 阀门上带有法兰的可用法兰连接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1.3.3 制冷剂管道的布置原则
制冷剂管道的布置应考虑下列要求: (1) 保证各个蒸发器得到充分的供液; (2) 避免过大的压力损失; (3) 防止液态制冷剂进入制冷压缩机; (4) 防止制冷压缩机曲轴箱内缺少润滑油; (5) 应能保持气密、清洁和干燥; (6) 应考虑操作和检修方便,并适当注意整齐。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制冷机房和设备的布置应考虑的问题:来自11.2 制冷机房的布置
(7)布置应保证操作,检修方便,同时尽可能使设备布 置紧凑。 (8)布置应使连接管路短、流向通畅,并便于安装。 (9)压缩机的主要操作通道宽度及压缩机突出部分到配 电盘问的距离不小于1.5m,非主要通道宽度不小于0.8m。 (10)设备、管路上的压力表、温度计等仪表,应设置在 便于观察的地方。 (11)卧式冷凝器和蒸发器布置在室内时,应考虑其清洗 和更换管子的可能。安装直管式(或螺旋管式)蒸发器时,应 考虑起吊高度。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1.3.2 管径的确定方法
2、校核压力损失
压力损失不可大于许可值,否则则应选择较小的流速重新计算, 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1、氨制冷系统
吸气管道的压力损失不宜超过相当蒸发温度降低0.5℃ 排气管道的压力损失不宜超过相当冷凝温度升高0.5℃。
2、氟利昂制冷系统
吸气管道的压力损失不宜超过相当蒸发温度降低1℃, 排气管道的压力损失不宜超过相当冷凝温度升高1℃。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3)冷凝器至储液器的液管
接管其管径大小应按满负荷运行时液体流速不大于0.5m /s来选择。在接管的水平管段应有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储液器。该管段 应尽量减少弯头或管弯。储液器应低于冷凝器(角阀中心与冷凝器出液口的距 离应不小于200mm)。
6) 多组蒸发器的回气支管接至同一吸气总管时,应根据蒸 发器与制冷压缩机的相对位置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氟利昂管道的布置原则 (2) 排气管
排气管的设计也应考虑带油问题,此外,还应避免停机后在排气管中的液滴流回压缩机
1)压缩机的排气管应有0.01.~ 0.02的坡度,坡向油分离器或冷 凝器。 2)不用油分离器时,如果压缩机低于冷凝器,排气管道应为U型弯管, 防止液体润滑油回流。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1制冷设备的匹配
11.1.1制冷设备的选择计算
1、选择计算步骤:
(1) 确定制冷系统的制冷量 制冷量包括:用户需要的制冷量及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的冷损失。 (冷损失的大小一般可按附加系数确定:直接冷却系统 附加系数为5%~ 7%;间接冷却系统为7%~ 15%。) (2) 确定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
制冷系统设计
在设计制冷系统时,必须要了解以下一些内容:
(1) 用户要求:用户需要的冷量及其变化情况,供冷 方式、载冷剂的温度以及用户使用场所和使用安装方面的 要求等。 (2) 冷却水源:工程建设地区附近的地面水(江、河、 湖等)和地下水的水量、水温和水质等情况。 (3) 气象条件:当地的气温、相对湿度和夏季主导风 向等。 (4) 制冷压缩机的产品资料和有关设备的产品资料。 (5) 工程项目的总平面图和其他有关资料。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1制冷设备的匹配
11.1.2 、 单 级 压缩制冷系统 的组成
2.氟利昂制冷系统
氟利昂制冷系 统流程图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2 制冷机房的布置
制冷机房通常靠近空调机房; 规模小的制冷机房一般附设在其他建筑内; 规模较大的制冷机房(特别是氨制冷机房)宜 单独修建。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1.3.2 管径的确定方法
1、制冷剂管道的直径:
dn = (4MRv / π w)0.5
式中
(m)
MR —— 制冷剂的质量流量,kg/s v—— 制冷剂的质量比容,m3 / kg w—— 制冷剂的流速,m/s(在制冷系统中,制冷 剂的允许流速见表)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11.3.1 管道材料和连接 1、材料 氟利昂制冷系统管道常用紫铜管或无缝钢管, 一般管径在20mm以下时用紫铜管。管径较大时用 无缝钢管。 氨制冷系统的管道一律采用无缝钢管。 常用无缝钢管和铜管的规格见表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3 制冷剂管道的设计
项目11:制冷系统设计
11.2 制冷机房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