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构建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

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构建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

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构建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摘要:本文明确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分析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介绍了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语言和情感;在写作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快乐;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在习作修改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写作教学构建新理念新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江苏新高考模式的不断推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又被重新提起。

然而放眼如今学生写作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学生写作文感到头疼,无话可说,甚至到了对作文谈“虎”色变的地步;老师教作文无所适从,批作文感到疲倦,甚至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

学生写作问题很多,老师也绞尽脑汁想了不少方法,然而往往收效甚微。

长此以往,造成一些学生抄范文、套作文甚至编造作文的现象,作文教学到了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语言和情感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任何把二者隔离开来的教学模式都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贻害无穷的。

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材中找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密切联系的结合点,给学生以生活启悟、情感触动与写作启发。

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以学生的动情点、争议点为角度写写启示,做做仿写、续写、改写,学生有话可说,写作也就不是一件犯难的事了。

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看似好写的一个题
目或话题,也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因而茫然若失。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阅读量极少,头脑中缺少语言素材,缺乏情感。

而读书能从一个方面丰富人的生活和情感,它填补了因为时间、地域等限制给人造成的生活空白,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或阅读摘抄。

摘抄,每周至少抽查一次以督促学生落实好这项工作。

二、在写作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快乐
学生写作文往往受时间、字数、内容的限制。

一节课完不成不行,字数写不够不行,内容不符合要求更不行。

这样学生只能凑数字、编故事,甚至“偷梁换柱”搞抄袭。

这种课堂作文形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自由。

我们不妨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思维等方面开放学生写作的自由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汲取生活的养料,表达自己的感受,畅想美好的未来,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首先,班内开辟一块写作园地,平时学生的精彩作文张贴园地内,让这些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这样,既为其他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借鉴机会,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其次,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认真做作业批改记录,记下学生的精彩语言,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或一段话,或几段话,在作文评讲课上公开表扬,鼓励并启发其他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

最后,鼓励学生跟踪某些热点新闻,然后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
受。

也可以让学生找亲戚朋友聊聊,向他们询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写起作文来当然也是有话可说的。

三、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思维的发散如同开门一样。

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面对这扇门绞尽脑汁就是打不开,因此也就无法看到门外的风景,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些学生虽能打开这扇门,但只能打开一条缝隙,这部分学生于是顺着狭窄的思维写下去,等到江郎才尽时,也就无话可说了,那么剩下的内容怎么办呢?于是拼凑、套用甚至编造作文内容以完成规定的字数。

试想,这样的作文怎么能令人满意呢?而写作高手则能把这扇门完全打开,文思泉涌,涛涛不绝,大有说不尽、道不完之感,让人读来内容充实,句顺境美,材料丰富,构思新颖。

以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面对“人与路”这个题目,首先想到自己是合理的,却不是最聪明的。

如果我们的人生之路都差不多,从小学到中学,乏善可陈,我们为什么不想想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沈从文、汪曾祺、史铁生们的人生之路呢?再不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也可以写。

我们除了想想、他们选择了怎样的的路,为什么不再想想他们为什么选择了那样的路?为什么不进而想想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应如何索取与放弃呢。

为什么不再扩大一点儿想想除了个体的人,我们的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又应该选择怎样的路……“人与路”,多么宽阔的一个题目,而我们
的不少考生泛泛而谈,结果写得单调乏味。

空洞无物,甚至写进死胡同去了,就是因为思维没有发散开来。

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很有必要以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为例让学生构思文章,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思维发散开来,才能构思好文章,才能有话可说。

四、在习作修改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了,但这并不等于就能写出佳作来。

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

如《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原文有3700字,写得虽然生动,但失之繁杂。

在选入教材时,吕叔湘先生给它作了精心的修改。

(原稿)“到处都是一片浓荫匝地,繁花似锦。

到处都是一片蓬勃的生气,鸟类在永不休止地啭鸣;在棕褐色的沃土上,各种植物好象是在拥挤着、争抢着向上生长。

行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象是行走在精心培植起来的公园林荫路上一样,只有从浓密的叶隙中间,才能偶尔看到烈日的点点金光。


(修改稿)“到处是浓阴匝地,繁花似锦。

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象是走在精心修建起来的林阴路上一样,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烈日的点点金光。


就上述片断来说,作者路上所见并不是文章重点,所以应尽量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对照原文与修改后的课文不难发现,吕叔湘先生删去的正是这些。

许多枝蔓(几乎将近原作的一半)被删去后,蝴蝶盛会的情况更加突出,全文更见精致优美了。

无数有成
就的作家的创作实践都证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在学生充分修改的基础上,比较初稿与修改稿。

看谁修改的最好,然后讨论修改的理由。

学生各抒已见,理解也参差不齐。

这样,从语言入手,修改了存在问题的词句或对语句加以润色,使之通畅优美;从意境入手,修改了不吻合意境的词句,达到情与景的和谐相融。

在习作的评改中,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既引导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上述写作教学的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学生在阅读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阅读中拓宽了对生活的认识,在活动中享受了写作的乐趣,在体验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在感悟中提升了精神境界,在实践中收获了创造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外名人名言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