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8.1 概述
雨水资源的利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利用雨水的活动都可以称为雨水 利用。如兴建水库、塘坝等开发利用地表水的活动,打井开采地下水的活动以及人工增雨等 活动。而狭义的雨水利用是指直接利用雨水的活动,如利用一定的集雨面收集雨水用于生活、 农业生产和城市环境卫生等。本书所述及的雨水利用是指狭义上的利用。
现在雨水集蓄利用是近几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涌现出的一件崭新事物,虽取得不少成 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和加以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雨水集蓄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入 90 年代以来,北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 源日趋紧张,解决的办法习惯于拦截地表径流(如修水库)和开采地下水(如打井),或者 寄希望于跨流域调水,而对当地雨水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未把它当作解决缺水的一个重要途 径,对水环境效益的认识更淡漠。不仅雨水较少的地区应当重视,雨水较多的地区也应当重 视,事实上雨水越多的地区越适合开发利用,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发展的不平衡。目前,雨水集蓄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甘肃、宁夏、山西、陕西, 华北平原的河北、河南等省(区)发展较快,西南地区的贵州、四川、云南也有少量发展, 其他地区尚未广泛开展。即使同一省份发展也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000 亿 m³,居世界第 6 位;人均占有量 2300m³,仅为世界人均占 有量的 1/4,居世界第 109 位,被列位世界 13 个贫水国之一。我国 660 多个城市中,缺水城 市达 300 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 108 个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 1200 多亿元。全国农村每年缺水约 300 亿 m³,有 5000 多万人和 2.5 亿头牲畜饮水困难。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以来,干旱日益严重,全国每年受旱面积达 2000 多万 hm²,因干旱粮食减产达 150 亿 kg 左右。面对水资源的紧缺局面,解决的办法是开源 节流,首先要保护现有的水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节约水源,如农业上实施节水灌溉技术, 工业上治理水污染、利用废水,国家调节供水政策,提高水价等。在开源方面实施南水北调 工程,但工程量大,工期长、耗资大。而充分开发雨水资源则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目前我国 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只有 10%,与国外利用率高的国家相比,可利用的潜力很大。我国降 水量在 250mm 以上的地区很广,且降雨集中在 6~9 月,荒坡山地、路面、场院和屋顶等设 施为聚集雨水创造了有力条件,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雨水的开发利用。
8.1.1 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生命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地球上 70% 的面积是海洋,因而水资源总量中 97.5%是不可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资源只占 2.5%, 而可以直接利用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淡水资源,仅为淡水资源总量的 0.26%。工业和城市 的发展,排污量大增,又导致水源的污染;森林等植被破坏使得生态失去平衡,也会造成雨 量减少,地下水的补充量减少。目前,世界上大约有 90 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 因此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联合国于 1997 年发出淡水资源短缺的警报:“缺水问题将严 重制约下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养梯田。几百年前印第安人就收集雨水种植玉米、南瓜和甜瓜。本世纪中期,以色列制订了 “沙漠花园”计划,实施多种形式的雨水集蓄工程,在沙漠上种出了庄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 效益。80 年代以来,雨水集流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在一些多余的国家也得到发展,雨水利 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如东南亚的尼泊尔、菲律宾、印度和泰国, 非洲的肯尼亚、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和马里等国。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 利亚、美国、新加坡、法国、瑞典等国都在开发利用雨水。特别是联合国 1981~1990 年的“国 际饮水及卫生十年”计划的实施,使雨水利用的现代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1982 年 6 月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了第一届雨水集流利用的国际会议,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 1995 年 6 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七届雨水集流系统协会,进一步推动了雨水的开发利用。
8.1.2 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与展望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雨水利用是一项古老的使用技术,远在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中东地区,就有收集雨水用
于生活和灌溉。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新疆,2000 多年前就建造了坎儿井用 于灌溉。约 1500 年前以色列的纳巴秦人利用年降雨量仅 100mm 的雨水资源,在沙漠中种 出庄家。在墨西哥、秘鲁和南美的安第斯山山坡上,1000 多年前就建造起来能灌能排的雨
我国雨水集蓄工程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2500 年前,安徽寿县就修建了大型平原水 库,拦蓄雨水,用于农田灌溉。秦汉时期,在汉水流域的丘陵地区修建了库塘,对雨水进行 拦蓄和调节。在西北黄土高原等干旱半干旱山区人民在同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 雨水利用技术,如土窖、大井口、坎儿井和蓄水塘等设施外,还改进了修筑梯田、沟筑土坝、 粮草轮作等就地蓄雨措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历时的原因,这些措施并未得到 迅速的发展,仍未摆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解放后,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由于北 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源日益紧缺,在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推动下,国家重视了这方面的研 究。从 80 年代就开始了雨水利用技术和水资源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七五”期间北京开展 了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研究。80 年代末以来,各地发展较迅速,如甘肃省实施的“121”雨水集 流工程(每户建 100m²左右的雨水集流场,打 2 眼水窖,发展 1 亩庭院经济),内蒙古实施 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一户建一眼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种和滴灌技术,发展 2 亩抗 旱保收田),宁夏的“窖水蓄流工程”,陕西的“甘露工程”,还有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区) 雨水集蓄工程。这些有效的雨水集蓄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