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了解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记录,并能将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
2、能意识到要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难点: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大塑料袋,火柴,酒精,瓷盘,小木块等。
学生准备:火柴,课前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大胆猜想1、播放《热气球上升》的视频2、师:关于热气球,你想了解哪方面的问题?生自由汇报3、大胆猜想:热气球的上升可能和什么有关?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一)、设计实验,制定方案1、课件呈现实验材料:塑料袋,木块,瓷盘,酒精,火柴,湿毛巾小组认识实验材料,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2、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1)小组合作,把袋子撑开(2)把袋子罩在火焰的上空,塑料袋的高度(3)放飞塑料袋的时间3、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那?生自由汇报,老师及时评价和指导。
4、课件呈现实验温馨提示,重点提示注意安全。
(二)、合作探究,开展实验小组合作,模拟“简易热气球上升”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研讨,获得结论1、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你的实验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塑料袋有什么变化?小组交流汇报2、师:在上升的过程中,袋子里的热空气有什么变化?生根据塑料袋的变化,思考袋子里“空气有什么变化”,并汇报交流。
3、师:刚才我们都经历了这个实验过程,袋子里的空气受热后,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体积膨胀,袋子鼓了起来。
热空气轻,松开手时,塑料袋就上升了。
4、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热空气的特点,谁能来解释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生汇报,教师指导并小结。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一)、生活中的应用1、师:除了热气球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你知道吗?2、老师课件呈现相关材料:(1)吸油烟机为什么安装在煤气灶的上方?(下方,左边,右边可以吗?)(2)蒸包子的笼屉,摞得很高,包子也能熟。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热空气上升的功劳)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
(二)、孔明灯1、师:提起热气球,是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最早的热气球是谁发明的?2、师:孔明灯就是最早的热气球。
是我国的诸葛亮先生发明的。
用它来传递军事信号。
3、师:和平时期的现在,人类赋予了孔明灯更多的意义。
看,现在放飞孔明灯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课件呈现各种各样的孔明灯4、师:同学们想不想放飞属于自己的孔明灯?但是现在很多地方禁止燃放孔明灯,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你去放飞,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空旷)。
课后,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动手制作一个孔明灯,周末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放飞。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形成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
学生已经具备了实验前进行提出问题—大胆假设—设计方案以及初步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教材呈现的图片、实验活动中,往往潜意识、前置意识以为,上升与“火”有关系,很难建立起“热空气”、“体积膨胀”、“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概念模型。
所以实验中设计实验记录表、实验提示,一定要反复引导、归纳、同化,强化学生的概念意识。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效果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式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这就要求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提问、预测、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动手操作验证,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传授或强加给学生的结论。
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遵循小学科学“三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法:“三环”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拓展应用”。
“五步”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制定方案——合作探究开展实验——交流研讨获得结论——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具体做法:环节一、提出问题(一)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在本课导入时,我利用热气球上升的视频导入,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热气球的上升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孩子们看到热气球上升了,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可能与火有关”、“可能与风有关”“可能与热气有关”……猜想假设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不怕孩子走了弯路,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空气受热后会变成热空气”,这时的“开慧”引导,学生的出错经历,更能促使他们反思。
环节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课堂的中心环节。
完整的探究过程应包括探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探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探究的结论。
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验证猜想假设,得出科学结论,向实验探究课堂要高效。
(二)设计实验制定方案面对各种材料,孩子们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只顾看“热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关注动手前的先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
在课前准备好典型、丰富的实验材料,本节课中我们选择较薄、轻、大的塑料袋更容易放飞,加热材料用酒精和酒精棉,熄火材料用湿抹布,更为安全,也便于学生操作。
科学地提供器材, 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实验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之窗被打开以后,思维的泉流便喷涌而出。
(三)合作探究开展实验为了提高探究地实效性,我在课前组建6人或8人的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
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以及材料保管员等,使合作探究“活而有序”。
本节课中,用塑料袋来模拟热气球上升。
在这个实验中,既要用火加热,又要放飞塑料袋。
点火员负责点火,保管员负责材料保管,记录员观察记录,操作员共同撑起“热气球”,个子高的同学撑着塑料袋的顶部,其他的共同撑开袋子的口部,集体协作,成功地让“热气球”飞在教室的上空。
(四)深入研讨获得结论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概念体系。
学生通过模拟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用科学的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样会对科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这个过程中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模拟实验进行描述及比较分析,通过观察、触摸、分析建立概念模型,使学生认识到“气球”点火后,里面的空气体积膨胀,重量变轻,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会上升。
环节三、拓展应用(五)回归生活拓展应用拓展应用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应用课堂探究的科学道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介绍热空气上升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孔明灯的由来,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
从而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有关空气的知识。
通过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探究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要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现象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评测练习一、填空题1、()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
2、早在9世纪,人们用()作为军事信号,这是最早的热气球。
3、热气球是利用()的原理升空的。
4、空气受热后体积会()、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
二、选择题1、热气球升空是因为()A、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B、空气的反冲力C、压缩空气有弹性2、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是()A、中国B、印度3、空气受热后体积会()A、膨胀B、缩小《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课后反思在《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运用活动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能够实验进行热空气上升原理的探究,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
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和相互的启发提高。
教师和学生通过活动融合在一起,科学探究的气氛高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师生合作愉快,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标分析2017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形成。
它使学生要学会观察、分析和比较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知道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与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