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思考题

比较文学思考题

比较文学简答题比较文学三个发展状况(综述)第一阶段与“法国学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为主流和代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重不同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交流与影响,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成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

(梵第根、基亚说)以下观点代表了这一阶段比较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即强调不同文学之间关系和影响的实际存在,并对这种关系和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研究的是两国间的文学关系,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

”)第二阶段与美国学派: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影响”的考证;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比较文学的中心,以韦勒克、列文、雷马克、维斯坦因等人为代表。

贡献: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第三阶段与中国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文学进入自身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东方,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为中心事件。

中国学派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同时,创造了一些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研究方法,使总体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了世界性。

贡献:其一、发明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双向“阐发研究”的新类型,即从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和文论到以中国理论阐发西方文学和文论。

其二、真正将其“跨越性”从跨国家民族、跨学科扩展至世界性的跨文明研究,将异质文明纳入文学的比较视域。

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跨越性(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明等)与可比性的文学(作品、现象、理论、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等)关系;包括: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的外部关系(史);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内部要素(主题、类型、文类、结构、层次、语言、风格等)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跨文明的文学及理论间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关系、审美关系与相互阐发关系等。

比较文学学科体系构成(重要)传统的影响研究从放送、传播和接受三个方面构成研究类型: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变异研究原本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变异主要关注“接受”在经过所谓“文化过滤”后所发生的变化: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等;平行研究主要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以及对文学与其它学科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等;总体文学研究是指把人类各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要建构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学理论:阐发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

流传学主要有哪几种研究模式(简单说明)直线式影响:就是所谓的一对一的单线模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家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茅盾的《子夜》受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辐射式影响:即一对多的模式,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

例如泰戈尔对郭沫若,冰心的影响焦点式影响:多对一的模式,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

例如鲁迅受到许多作家的影响,例如有俄国,日本,尼采等。

交叉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路线会出现交叉。

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也有可能是接受者。

例如:蒙田—厨川白村—周作人循环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

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

两种情况:1.同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2.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渊源学的研究方式有哪些?共有五种研究方式。

从影响的方式看分为三种:一是印象的渊源(作家对异域的体验和印象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二是口传的渊源(是研究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也就是研究旅行者对外国文学信息的口头传播以及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

)三是笔述的渊源(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诸文字的渊源研究。

这种笔述的渊源可以通过文本间存在的渊源关系鉴定其资料来源、成分的借取、思潮风尚相似等;还可以通过作家的传记、回忆录、序、跋、评论等材料寻找与外来因素的渊源关系。

)从影响的发送者的角度看有两种:一是孤立的渊源(从一件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二是集体的渊源(一个作家是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外来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语言差异对外来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1.语言既是载体,又是文化 2.文学翻译过程中会发生文化过滤)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接受学研究基本内容1、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与接受:发现对同一文学作品意义理解产生的差异及其原因,探讨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的特点与文化差异。

例如中西方对“自由”与“个人主义”的不同理解与中国读者对《红与黑》的接受;2、时代变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将不同民族的不同时代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折射出不同民族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如:五四时期对俄国文学的偏爱;3、作为主体的作家的接受研究:研究不同作家对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接受的选择和差异,以认识不同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美学追求以及创作个性、风格等。

如:五四不同作家对泰戈尔的不同接受;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研究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自我欲望投射的产物;保尔•利科将二者的关系定位于两个极端上,一个是所谓乌托邦化的,一个是所谓意识形态化的;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二化”基本上是由前两种关系所导致。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比其高、也不比其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关系。

试举例说明类型学研究的主要范畴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例如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中赵颜苦恋画中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古希腊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之神似——现实与理想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例如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的相似。

二者性格都质朴、率真;以假当真,有意无意地将幻像与真实相混淆——在压迫性的时代与环境;“精神胜利法”:面对一个人心不古的衰世,梦想一个“黄金时代”而不能得,故;在滑稽可笑的表象之下寄寓深刻的悲剧启示:困兽犹斗者的悲剧是其“不幸”、“不争”还是时代、国家、社会、人类的悲剧?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例如钱锺书所论之“通感”中西文学在描写手法上的一条共同规律,眼耳舌鼻身各个感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于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可以彼此交通,这种手法称为“通感”: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例如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思潮流派更迭的历史,各国间出现的思潮流派大多具有类型学的相似。

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了解)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

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而两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

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就十分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

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的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

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

“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

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

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家庭,他们只爱事业。

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红装爱武装”。

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

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出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

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

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中西方戏剧文类有何异同?1)中西戏剧的不同走向:次第成熟、分裂与融合2)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的差异——展示与叙述;3)情节、结构的比较——锁闭式与开放式;4)舞台与表演风格的比较——写实与写意或再现与表现;5)戏剧类型(剧种)的差异——悲剧比较,中国有无悲剧的讨论;6)戏剧目的与实现方式的差异——关于戏剧的内、外两个交流系统;7)观演关系的不同——舞台自足与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