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
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
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
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哉庖坏阌芯涞牟鏊颜庵止叵迪薅ㄔ凇傲焦难Ъ涞南嗷ス叵瞪稀薄K怠暗氐赖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
”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
”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
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
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
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4、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
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
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
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
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
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
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
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5、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
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6、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7、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8、接受学与接受理论的关系辨析。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
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
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
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
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
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9、接受学对传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有何突破与创新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出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还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
以前的比较文学论著大多是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为主要板块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再进行历时性理论描述时无法兼顾一些带有共时性特征的理论问题如对接受研究的归类就是如此。
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承认“接受”有别于“影响研究”的同时仍将接受研究视为影响研究的一个分支以至于目前国内比较文学论著和教材在“接受学”的归属安排上比较混乱不切合接受学的研究实际。
明确地将比较文学接受学纳入文学变异学范畴可以消除目前的混乱状况也为接受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框架中找到了合适的归属。
其次接受学打破了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仅仅将理论关注点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颇从文学作品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作品意义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样性和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