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12《西欧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
外国教育史-12《西欧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
30
夸美纽斯的第一次:
第一个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为基础; 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
第一个提出完整的教学原则;
第一个提出建立统一学校的体系;
教育史上最早倡导国家设置督学
31
导学:
学习本章应在了解夸美纽斯的生平 活动、世界观及其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 上,重点掌握夸美纽斯关于适应自然原 则、“泛智”思想、直观性教学原则, 以及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问题的理论和 主张。
教育史上最早倡导国家设立督学的教育家,教育管 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7
– 6、学校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
关于校长的规定——
– 管理教师、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档案
关于教师的规定——
– 教会学生笃信宗教;培养学生待人接物方面 的美德;传授生活的外部装饰品——科学知 识
关于十人长的规定——
– 主持学日考查;在智慧、德行、虔信三个方 面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注意同学在校外是 否有礼貌,并敦促学生在校外认真地祷告。
学年制——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
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 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 作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好;学年 终了时,通过考试者方可升级; 班级授课制——根据儿童年龄、知识水平 分成不同的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
24
– 3、考试及考查制度
为配合班级授课制及学年制,提高教学效率,制定了完整而严密的 考试及考查制度
4
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教育目的:二重(宗教/现实) 教育作用:社会(改造)/个人(发展) 论教育顺应自然——“秩序”/规律
论普及教育——源于“泛智”(内容泛化;对象泛化
)
教学原则:直、激、巩、量、系、因 德育 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分科教学 P204 论学前教育 P198
5
教育目的:
从宗教中引出其教育目的,即教育的目的是
外国教育史
欧阳宇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七章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3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生平和世界观
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
理论家。代表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 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世界观矛盾——强烈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和 人道主义思想 VS 基督教的世界观 人性论——性善论 认识论——矛盾性:既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和源泉,也认为《圣经》也是认识的源泉。
6
– 为此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灌输知识,培养道
德和信仰,使人所具备的知识、德行和虔信
的“种子”得到发展,使人完满地过好现世
的生活,从而为来世的永生做好准备。也就
是说,要想为来世的永生做好准备,现实的
人必须使自己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等
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7
重视保持儿童身体的健康强壮,要求家庭和学校
19
– 因材施教原则
人人具有自然的平等及可受教性,但人存在个别
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 教育者不应厌弃某些儿童,也不可按主观的意愿 “人心的不同和植物、树木或动物之各不 去试图改变儿童的天性及能力 相同一样大„„有些人的心理能力确乎是 教师必须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掌握不同儿童的 很大的,他们能在每门学科上有成就;但 特点,并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 也有很多人,连某些基本的东西都极难掌 措施。这样不论儿童的资质如何,都会达到相当 握。有些人对抽象的科学显得很有能力, 的发展。 但是对于实用的科学,才力很小就像一匹 驴子不会玩七弦琴一样。有些人除了音乐 以外,什么都能学会,有些人却不能精通 数学、诗词或逻辑学。”
分为六类,并主张施以不同的教育。
11
儿童的六种类型
– 伶俐且渴于求知——易受影响,适于教导,不需要监督
– 伶俐但倾向于迟钝懒惰——需要加以督促使其进步 – 伶俐、渴于求知但倔强而难以驾驭——教导需注意技巧 – 性情柔顺、渴于求知但迂缓迟钝——多关注其短处,耐
心帮助其走上正轨
– 心理脆弱且怠惰——需要巨大的技巧与耐心
28
评价:今天看来其关于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的许多意见尚粗糙、并有不少片面之处;但 总结了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进行理论上 的论述,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 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的 发展的需要。
29
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
自然适应性原则 泛智思想
16
– 巩固性原则
指责当时学校没有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他认
为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知识;二 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他强调,应先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 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17
– 量力性原则(历史上第一次)
教师的教学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现有能
力水平,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13
论教学原则——针对教育工作者
– 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 ―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
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到的东西 认为知识从感觉而来,人只有通过感觉器官,才
都应放到视觉前,一切听得到的东西都 能获得真实可靠、不会遗忘的知识 应到放到听觉前,……假如一件东西能 直观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 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它便应当 接观察时,则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 和几种感官去接触。” 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
26
– 5、督导制度
为提高学校效能,提议建立督导制度,建议由国王和当 权者任命督学
督学由那些受人尊敬的、贤明的、信教的和积
极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自愿从事 该项工作的明达之士担任。 督学具有以下职责:
– 培训未来的管理者 – 管理监督各类学校人员的工作 – 检查学校各项教学工作 – 监督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
– 同意昆体良的观点,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 首先,他确信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基础,即人生而 有学问、道德和信仰的种子。 – 其次,他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能够获得关 于万物的知识。赞同亚里士多德的心灵“白板说 ”,人的心灵生来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能写上 。 – 再次,他认为所有人都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人。 “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 需由教育去形成。”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为人来世生活做准备; 但他并不人为要准备来世的生活,就得摒弃 理智,忽视现实生活,实行禁欲,所以教育 也有现实性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实的幸福。他 认为人要过好现世的生活需要具备:
– 博学,以成为“理性的动物”; – 德行,以具有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 – 虔信,以成为上帝的形象。
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 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前人提出的直观教学进行了充 分论证和发挥
14
– 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自觉、主动原则)
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
性,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是要善于依据儿童的 自然本性循循善诱,,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 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
认同昆体良的观点,知识的获取在于求知的志愿
,是不能勉强和强迫的。如果强迫儿童学习,则 是违反自然的,非但不能达到成人期望的结果, 反而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愿望来调动儿童学
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15
认为吸引学生爱好学习的方法很多:
– 教师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循循善诱 – 注意教学艺术,使授课富有吸引力 – 向学生介绍课程轮廓、目标、界限和结构, 告知学生课程的重要性 – 教学中选择一些有趣且实用的知识作为教学 内容 – 注意利用图片和仪器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 充分利用表扬、奖励 – 为学生提供方便、优美的学习环境
–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学校自始至终地按照学生年龄及已有知识循
序渐进地进行教导。 在教学内容上,要妥当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 每一学科的内容要仔细分成阶段,先学的要为后 学的打好基础;在知识教学的安排上,要求做到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体到抽象;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仔细划分,使每年、每 月、每日、每时,都有指定的工作;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按其认识活动的特 点,首先从感官的活动开始进行观察,然后在理 解的基础上记忆,最后才进行实际运用的练习。
10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根本指导原则之一
万物存在都有“秩序”,教育活动是自然事
物的一部分,因此也要遵循恰当的秩序——“ 教育适应自然”或称自然适应性
所谓适应自然,主要是指遵循自然界的“秩
序”,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 ,即教育要以儿童的天性为根据。
依据对学生的实际观察,按性格差异将儿童
―学生不应受到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理 解力与现状的材料的过分压迫”;“凡是超 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假如使他们过度受到默述、练习和需 要记忆的功课的压迫”,不仅会使学生在不 实在的事情上面耗费掉他们的时间,甚至会 使学生产生“恶心”以至“痴癫”,从而使 学习成为“一种酷刑”。
18
学时考查。任课教师主持,上课时进行,主要观察学生
学习是否专心,以提问为主。 学日考查。十人长主持,于每天学校全部课程结束后进 行,通常由十人长与组员共同复习,检查所学内容。 学周考查。在每周六午休时进行,通常是一种互换名次 的比赛,即任何一名名次较低的学生有权对本组名次较 高的学生进行挑战,成功则名次互换。 学月考查。每月由校长到各班例行检查时进行。 学季考试。由校长和某个主任共同主持,了解学生的记 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勤奋和表现情况,对于优胜 者予以表彰。 学年考试。学年结束时举 把教育视为改良社会的手段,“教会与国家 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希望通 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坚信 受到良好教育的民族,将善于利用自然力量 和地下宝藏,扫除愚昧和贫困,身体健康, 德行优良,富有智慧,爱好艺术,过上富足 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