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细胞形态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血液细胞形态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嗜碱性点彩 豪焦氏小体 细胞内血红蛋白C晶体 卡波氏环 帕彭海姆氏小体 海恩氏小体 红细胞内微生物
红细胞内含物的性质
低色素性红细胞 (hypochromic red cells)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典型 血象。血红蛋白的减少较 之红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 红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 形状很不一致,每一红细 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较少, 仅周围一圈红色,中间有 大片无色透明的区域(环 状红细胞)。
根据细胞大小分类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6-8um;
根据细胞大小分类:正细 胞,大细胞,小细胞;
如何确定红细胞大小
成熟红细胞大小是与成熟 的小淋巴细胞相对比较而 言,因为小淋巴细胞为610um;
根据细胞形态改变分类红细胞
正细胞性:红细胞大小均 匀(6-8)、形态正常 (双凹圆盘);
异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 形态变化各异;
细致 深蓝、少
幼稚
凹陷 少(不清)
疏松 灰蓝
成熟 小
大多圆、椭圆、卵圆 形,巨核不规则
核小质多 分叶 消失
粗糙(块状) 粉色、多
正常幼红细胞系统
人类胚胎造血期最先生成。 胞体和胞核的大小随着成熟逐渐变小,幼稚细胞由于蛋白质合
成旺盛,核糖体多故胞质呈深蓝色,逐渐随着血红蛋白的增多 而略带红色。幼稚时核染色质构造纤细,随着成熟变得粗糙, 核仁也逐渐消失。
豪焦氏小体 (Howell-Jolly body)
核残留物,成熟或晚幼 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 个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 点,大小不一。多见于 红系统的造血异常如巨 幼贫、MDS、溶血性贫血、 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 血等的骨髓及血片。
靶形红细胞 (target cells)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 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 边缘处又较深。形同射 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 靶形细胞少见。多见于 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 血,也见于缺铁贫或脾 切除。
多色性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
在Wright染色时,为多色 性红细胞;
而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 为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形态观察在贫血诊断中意义重大。形态学检查时,往往只观察白细胞,而 忽略了红细胞形态,应当引起注意。
此外要制作良好的标本,观察适宜区域。
成熟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为中间有一淡 染区,占直径的三分之一, 双凹圆盘状;
白细胞胞浆中出现类似dohle 小体样的结构,呈蓝色的包 涵体,中性、嗜酸、嗜碱与 单核细胞可以出现。
多为NMYD重链; 终身出现;获得性的dohle小
体为一过性; 白细胞功能正常; 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出现;
Auer小体
奥尔(Auer)氏体:是含于胞 浆内的一种被瑞氏染色染成 红色的棍棒状小体。一般认 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 (来自溶酶体),髓过氧化 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PAS 反应都呈阳性。正常细胞中 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 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 单核细胞胞浆中,但不会出 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对白 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正常粒细胞系统
粒细胞按颗粒属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来自造血干细 胞分化,经髓系祖细胞分化增殖最后发育为光镜下可以辨认的 原粒细胞,并经不断成熟而产生。形态学上,粒细胞成熟过程 包括胞核结构的改变和胞质内非特异性颗粒消失、特异性颗粒 积聚。
原粒细胞 (myeloblast)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 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 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 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胞浆: 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 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 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 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 可呈蓝绿色,蓝红色,淡红色 等。
晚幼红细胞 (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 占细胞1/2以下,粗糙虽 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 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 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 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 的紫红色的一团。
红细胞聚集分布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 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 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 1.多种抗体暴露;2.自身 免疫溶血性贫血;3.非 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 染。
红细胞缗钱状分布 (rouleaux formation)
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 叠,主要常见于高蛋白 血症;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感染 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 白原增高症。
毒性颗粒:深蓝或紫色的颗 粒;
某些孕妇或用细胞毒剂治疗 的患者血片中找到。
Pelger-Huet异常
Pelger异常症:一种遗传 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 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 不超过1-2个,并具有异 常粗的核染色质,核叶 呈圆形或卵圆形。
May-Hegglin异常
May-Hegglin异常:常染色体 显性疾病;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2-18μm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
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 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 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 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 (neutrophilic band granulocyte)
裂红细胞 (schistocytes)
红细胞碎片,多见于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 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心 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 胞破碎综合症;其它常 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 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泪滴形红细胞 (teardrop cells)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 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 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 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 亢进或 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异常白细胞形态
颗粒异常、包涵体、核异常等 先天性和获得性非肿瘤性改变; 人为造成改变;或肿瘤性改变。
核右移(分叶过多)
正常情况:2~3叶,4叶不多见,5 叶罕见。大于3%。
异常情况:在MDS以及巨幼贫中可
。 见7~8分叶
空泡变性
在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圆形空泡,1 个或数个,空泡内无色,大小不一, 有时在胞核上也能看到。常见于严 重感染。
血液细胞形态学指导 (blood cell morphology tutorial)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血液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
血细胞检测仪器发展迅速,但仍有不足之处,如感染、白血病、 贫血等无法在仪器上得到提示。
显微镜检查具有眼见为实、见微知著特点。是血液疾病诊断和 治疗的基础。能够得到有关患者病情的重要信息。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 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 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 红色或带极淡的蓝色。
红细胞连续形态学改变
多色性红细胞
(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cytes)
晚幼红细胞脱核后成为多 色性红细胞;
胞浆主要接近成熟红细胞 为红色,因为残留少量 RNA物质,少量出现淡蓝 色;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 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 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 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 (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12-25μm,比原始 粒细胞较大。
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 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颗粒 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 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
胞核: 圆或椭圆,占细胞 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 核膜明显,紫色,染色 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 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 伪足,深蓝色,但较原 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 形成,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
胞核: 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 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 排列成堆,其中有空白出现如 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 无核仁。
细胞辨识错误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漏诊,应该要高度重视这项检 查,熟练掌握形态要点,避免之。
血细胞分化发育体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全能干细胞
骨髓系干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粒-单系祖细胞 巨核系祖细胞
前T细胞
前B细胞
血细胞发育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 律
体积 外形
核浆比 核形 核仁
核染色质 胞浆
原始 大 圆(椭圆)
核大质少 圆(椭圆) 多、清晰
卡波氏环 (cabot ring)
红细胞内出现纤细的大环 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 于嗜多色性、点彩和含HJ小体的红细胞内,人工 形成的变性蛋白,也有认 为是残留的纺锤丝。不多 见,偶见于铅中毒或恶性 贫血患者血片中。
大红细胞或巨红细胞 (macrocyte ,megalocyte)
正常红细胞直径6~9um, 大于10um为大红细胞, 大于15um为巨红细胞。 见于溶贫、巨幼贫,MDS, 也可见于急性失血性贫 血,巨红细胞常呈椭圆 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 淡染区常消失。
镰状红细胞 (sickle cells)
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 狭,形如镰刀样,见于 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 (HBS),由于红细胞内 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 使细胞膜发生变形。
口形红细胞 (stomatocytes)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 区呈条状或缝状,这种 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 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 毒时可大于5%。
椭圆形红细胞增多 (Elliptocytes)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basophilic stippling)
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 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 大小不等、多少不一 的深蓝色颗粒。表示 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 象。存在铅、铋、锌、 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 金属破坏,而嗜碱性 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 所致。铅中毒病人此 种细胞明显增多,为 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 染色质为深紫色,粗糙不 均,浓集呈块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