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作者:————————————————————————————————日期:2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如果有⼀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回头扶我⼀把?如果有⼀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个温暖的午后?如果那是⼀个你不熟悉的家,你会不会把善良当做路牌?如果这是⼀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在彷徨?——电视节目《变形记》摘要:本文是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简要总结,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表达感想与感悟。
关键词:农村教育社会改革(一)、农村教育大环境分析1、教学基础设施落后7月15号,我走访了xx小学和xx中心学校,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的硬件实施、软件实施存在严重不足。
例如,体育场地建设滞后,球类场馆仅篮球场一块,且为硬质水泥地,篮板、篮筐已年久未修。
操场由小碎石铺成面积有限,单杠、双杠等健身锻炼器材更是少之又少。
学生住宿条件也不容乐观,一间宿舍平均住16人,且无独立卫浴。
学校信息教学设施缺乏,电脑数量有限。
教师水平较低,且存在较严重的优秀教师人才流失问题,老师的课题研究、学科交流数量有限。
总之,这方面是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须高度重视。
2、家庭教育环境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
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
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
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
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
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
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
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
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
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
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
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
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
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
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
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
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3、国家支持力度不足,城乡差距大义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是获取教育资源的前提,资源经济学认为,人类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满足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配置。
首先,来谈谈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呈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使本来薄弱的农村教育发展更加雪上加霜我将以2005年为例,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从教学条件师资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
A、教学条件B、教师资源配置(1)生师比的城乡差距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的数量有较大提高,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教师队伍的关注焦点也从如何壮大教师队伍转向如何优化教师队伍。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较好。
但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教师数量的增加造成了教师城乡分布不均衡的加剧,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生师比”这一衡量师生之间互动的指标上。
“生师比”是反映学校组织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指标。
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生师比”指标城乡对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城镇中学的生师比(16.17)整体上要优于农村中学(17.08);第二,农村小学的生师比(19.48)整体上高于城市小学(18.3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学校学生享受的教师资源比农村学校学生享受的多;农村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他们必须在和城市教师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更为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明显不均衡。
(2)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的城乡差距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城乡分布差异也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
了解这一数据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教师队伍的未来发展趋势。
更有助于根据性别及年龄来分析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城乡之间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全国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中35岁以上的人数比例为76.69%,县镇普通高中为85.02%,城市普通高中为95.95%。
这种梯度式分布实际上反映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优秀教师向县镇流动、县镇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农村中学事实上成了城镇中学优秀教师的培育基地。
第二,全国中学男女教师的城乡分布表现出城市中学以女教师为主而农村中学以男教师为主的特点。
全国初中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为47.50%,可城市初中教师中这个比例高达63.61%,而农村初中却仅为40.50%;全国高中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为45.15%,城市高中教师中女教师比例高达51.76%,而农村高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9.53%。
虽然我们不认为教师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但教师性别比例的协调会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3)学历及职称结构的城乡差距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城乡之间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师学历城乡分布之间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教师学历达标率上。
在高中阶段,城市教师学历达标率高达94.16%,而农村教师的达标率只有81.22%;在初中阶段,教师学历达标率城市最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7%;县镇达标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村达标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城市与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相差31.5%。
第二,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城市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为2.96%,而农村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仅为0.70%。
在初中,这种情况更突出:全国初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6.95%,而城市则高达70.57%。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中笔者发现:第一,在小学阶段,中高职称在城市(54169%)、县镇(51.57%)和农村(45.18%)呈明显梯度下滑的趋势;第二,在中学阶段,城市教师以中教一级职称为主(高中33.46%、初中43.10%),而农村教师以中教二级职称为主(高中为39.76%、初中为42.06%)。
由此可知,农村教师整体职称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职称水平。
4、社会舆论、社会心态的影响走访观察发现,农村学生的德育水平在下降,尤其是某些留守家庭的孩子,他们受某些社会言论的影响大,如读书无用论等。
学生们因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的教育不科学,以及对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家庭或学校的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自身修养意识不强,受外界伪文化,特别是网络影视中的伪文化影响较大;加之,家庭教育中,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仅限于孝顺的教育,孩子受德育教育的内容不全面,造成某些农村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容乐观。
下面是我对某些较恶劣的德育状况的分析。
第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
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
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
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倒于社会烂仔,甘听使唤。
有些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正在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
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
第二、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
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校园矛盾社会化;贪玩赌博,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第三、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
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看黄色录像;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对言情、武打小说迷恋至深。
厌学情绪严重。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简单从社会舆论与心态方面去探讨。
第一,社会舆论的消极影响。
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