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汇报稿

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汇报稿

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汇报稿
一.专业基本情况说明
2002年开始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同年获得省教育厅批准,与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六届毕业生,毕业人数650余人,现有在校生158人。

2006年被确定为院级第一批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水利部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山东省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二、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目标
围绕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水利部示范性专业,引领山东省及全国水利行业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做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2.建设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岗、课、证融通,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建成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建成满足专业生产性实训需要、设备先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构建专兼结合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多种
技术培训,提高专业辐射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实施步骤为:立项被批准后,即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派出人员外出调研学习,借鉴示范建设经验;学习示范建设文件与现代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大讨论,转变创新办学理念;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措施与方法,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的方法途径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逐步实施。

3.资金利用情况
建设专项资金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项管理、分年实施”的管理原则,项目建设实行组长负责制,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绩效实行管理,确保了专项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顺利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截止到目前,已完成专业建设投资1432万元,占预算资金的92%。

其中,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投入59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98.3%;师资队伍建设投入资金14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70%;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投入资金24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80%;教学资源库建设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00%;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00%;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投入资金12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20%;专业群建设投入资金30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00%,各项建设目标均取得较好的建设效果。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成效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建设之初,我们立即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委员会由学院领导、系部领导、教研室教师、企业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指导专业建设;
(其职责是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审议专业改革的可行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指导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协助组建和管理校外科研、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计划;研究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探讨解决方案;评价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派出人员到青岛、济南、潍坊、烟台、淄博等地市,深入与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及兄弟院校,进行就业市场调研、行业调查、企业专家访谈、探讨学习示范建设的先进经验,根据调查材料进行职业分析、岗位群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专业定位、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电子技术及单片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技术改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适应市场需求、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岗、课、证融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即: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采用校企结合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基于社会调查与行业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构建依据,通过多次会议深入讨论“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标准,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的需求”与论证,确定出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并确定出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的新模式;
其构建过程如表示。

(三)以建立培养机制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学院以打造一只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采取了重投入、强师德、建机制、换理念、炼队伍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有效改善了专业师资队伍双师素质结构,双师比例达到90%,形成了一只专业方向涵盖面广、知识结构优化、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课题研究的专业教学和科研梯队。

其中,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0名,在行业具有影响力、擅长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能手8名,从企业、行业聘请兼职教师达到30人。

成果: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7项;有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获科技二三等奖,3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主编公开出版规划教材10部;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8篇;
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三是素质优。

院级优秀教师2人,水利厅嘉奖5人,水利厅三等功5人,优秀共产党员,4人,专业带头人2人。

教师素质展示
(四)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环境日臻完善
按照“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5个,扩建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4个,新建了校外实习基地10个,总投资590万元,满足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需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比例达到82%,建立和完善了实习实训相关制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教学过程和生产
过程深度对接。

校内实训基地展示
(五)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通过三年建设,校企合作企业达到了30家,(校外实习基地展示)满足了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教学需求以及部分学生的就业需求。

与淄博三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日照立卓光电有限公司、济南展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思科系统公司中国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工业控制实训中心、电子设计及应用实训中心、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场所,企业投入的设备总价值达到80余万元。

为日照江诺、日照立卓等企业提供技能培训,3年累计为企业培训员工800余人;借助电子生产工艺实训中心的技术设备,为日照立卓等企业提供电子产品的生产和调试服务,完成8000余块LED模块等电子产品的生产和调试任务;设立山东省库区移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三年来先后培训职工1600人次。

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等形式,深入开展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工作,积极承接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先后与日照江诺电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日照金茂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进行设备改造或新产品研发8项。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成为生产实习实训的教学基地、学生的就业基地、教师的实践锻炼基地、校企科研开发和设备研发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展示
(六)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年来,本专业累计毕业生180余名,国家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98%以上,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一次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达到87%,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达到97%以上。

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参加的全国、省部级电子设计竞赛,获得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参加的山东省、水利部级技能竞赛,获得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7个。

获奖成果展示
四特色与创新
1.创新“岗、课、证融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基于生产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