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摘要:以新疆优势矿业资源为背景,针对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分析了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专业建设规划,并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在招生就业中进行了相应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疆采矿工程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b)-0165-02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头就提到“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

目前,国家能源战略向西部转移,具有优势资源的新疆自“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神华、中煤、潞安、徐矿、兖矿、新汶等各大能源集团纷纷进驻新疆。

采矿人才面临很多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日趋显现,自治区内矿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井喷式用人需求[1-2]。

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主要面临几方面的问题。

1 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悠久历史,原新疆工学院1953年就有采矿工程专业,但当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主要面向有色金属方向。

20世纪90年代,采矿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的财政补贴转型到市场经济的自负盈亏的痛苦过程,采矿行业低迷,专业招生和学生分配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原新疆工学院在1993年招收了最后一届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后,就停止了招生。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加大。

为加强地区建设,使自治区优势资源转化战略顺利进行,采矿工程专业于2008年开始重新招生。

但是与传统的仅仅以有色金属方向为主向“大采矿”(包括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煤矿开采与金属矿开采)转化,因此专业建设等挑战性很大。

根据新政办发〔2009〕91号“关于加强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采矿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主要面临几大大挑战。

1.1 市场“规模扩大”上对培养需求的挑战采矿工程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较多,2010年招了5个班(170人),加上前两年的4个班,人数超过320人,但当时在校教师才2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更谈不上投入科研;同时招生多也在实验室建设上也面临严峻问题。

故需学习内地高校建立弹性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

1.2 采矿新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挑战伴随矿井生产能力的加大,高产高效需要的是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而这几年学生井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实习很难,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

这需要“实训基地共建,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政府、学校、企业联动,产学研结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为基础的煤炭行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新政办发〔2009〕91号)。

1.3 教材建设与新疆独具的矿产特点不相适应的挑战使用的教材多为传统内容,一方面更新跟不上采矿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和新疆禀赋特征独特相配套的教材,如:神华新疆公司的小红沟煤矿煤层平均65m,但是倾角83°~87°[3],沙尔湖煤田单层厚度超过217m,平均煤层厚度130m,对于这样近似直立的和超级厚煤层,若按照传统的采煤技术是行不通的。

1.4 市场多层次需求与人才适应环境能力的挑战由于新疆煤炭赋存条件的复杂性、独具性,加上采矿工艺的多样性及采矿技术的多元性,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表现不足。

2 专业建设规划为迎接采矿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自治区对人才需求,在援疆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教授(目前担任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的积极倡导和指导下,教研团队参看了西安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比,结合新疆矿产的禀赋条件,对2008年制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做了认真细致的修订。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5],所以首先修订明确了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目标和方案。

2.1 明确建设目标为满足新疆经济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需求,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扩充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与实践教学建设,建立高效弹性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水平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团队的建设,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采矿工程技术人才[5,6]。

2.2 制定建设方案为了更好的使产学研相结合,资源优势共享,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邀请了自治区内采矿专家和知名企业总工及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共同对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行了论证,主要今后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广泛调研和充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以培养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实践、创新、交流、适应”5项能力为主,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课程重复或内容相近等删减,增设适应现代采矿技术要求的课程。

(3)推动新教材建设。

结合新疆煤层等矿产的禀赋特征和新采矿工艺及技术等,计划重新编制采矿学教材。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改革,重点是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结合新疆的冬季寒冷,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实习放在9月份(大四第一学期)。

(5)计划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弹性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管理体制,为教师和学生减压减负;建立与弹性教学相适应的实践环节管理体系,以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奖励制度,搭建大学生积极创新和教师积极参与的稳定平台。

3 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使产学研相结合,资源优势共享,邀请了自治区内采矿专家和知名企业总工及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共同对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行了论证,并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3.1 优化专业结构在2008年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完全是照搬内地某高校模板,在去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采矿学课程和实践相脱节;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间上的混乱。

如“采矿学”和“矿山压力与控制”都放在第六学期(大三)。

“井巷工程”是述井巷断面和交岔点设计,在课程之第七学期进行。

2008级的毕业生大四最后一学期开始还在做“井巷工程”课程设计等等。

3.2 优化课程体系在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些课程内容相近或者重复,如:“环境科学概论”与“矿山环境与安全工程”;有些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又进行重复学习,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个别基础课程太多,学时多,学生压力很大。

如在力学的课程设置里有“弹性力学”、“岩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断裂力学”六门。

对上述情况的课程进行删减。

为了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7,8],增设了一些课程。

如“运筹学”、“露天边坡工程”、“岩土工程数值计算”、“采矿新技术”等。

3.3 确定专业方向采矿工程专业由传统的面向煤炭及有色金属行业转为面向采矿学科培养人才。

改革后的采矿工程专业在学习前三年不分方向,但在第七学期开始再进行选方向。

主要方向有矿山(煤矿和金属矿)的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部分)四个专业方向。

多方向的选择为学生就业创造了宽广的途径,同时也是适应自治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招生和就业4.1 招生在2008年采矿工程专业开始招生时,考虑到生源(全是新疆本地)和专业的性质,设置为本科院校的二本招生,这和新疆大学作为211重点大学的身份极不相符。

并且通过几年的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比如对基础学科,特别是高数、英语、多个力学课程的学习上,反应出学生整体基础差、底子薄。

一般大二学习结束,每个班35人左右只有2~3人没有挂过课程,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是太高,与现在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这和如何树立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

从今年开始,招生时仍按照重点大学的分数招生,相信生源质量的提高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自治区相关政策,从2009年对录取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实施三免教育(免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费),并在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给予保障。

4.2 就业学院从上学期开始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变招工为招生,由用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

2011年以前的学生,协议率在75%以上。

今年毕业班只有一个43人的汉族班(其中维吾尔族1人),除去3人面试被推免研究生外,80%在矿山一线,个别在高职院校等,学生就业率100%。

5 建设初步成效由于采矿工程专业属于自治区紧缺专业,也是和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进行共建的重要学科之一。

2011年11月,我院从第一届即将毕业的43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分别向两个学校保送了1位采矿方向和2位金属方向的研究生。

这极大地调动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王军党、赵旭等同学制作的“引射风流风门与均压防灭火模型”,“高寒地区矿井余热回收系统”,分别在2011年10月的全国大学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可以说,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1] 汪斌,周福祥.论新疆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1):100-103.[2] 陈全君,杨永臣.新疆煤炭工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4):43-45.[3] 王宁波.浅议新疆煤炭工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j].西部探矿工程,2007(8):126-129.[4] 沙尔湖煤田探明储量892亿吨/20111227/n330396005.shtml[5] 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高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11):137-143.[6] 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9):28-30.[7] 曹树刚.论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及其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82-83.[8] 汪理全,梁学勤,张吉雄.采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9,3:43-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