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毒理学复习要点

2012毒理学复习要点

(1)基本概念(需背诵):毒性: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物: 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损害作用: 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生物学标志: 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物兴奋效应: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2)基本概念(需理解):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毒效应: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适应:是指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超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绝对致死剂量:指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指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作用或非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生物标志有哪几类?暴露生物学标志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4)半数致死量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意义环境毒理学中,半数耐受限量用于表示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某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即一群水生生物(例如鱼类)中50%个体在一定时间(48h)内可以耐受(不死亡)的某种外源化学物在水中的浓度(mg/L),一般用TLm48表示。

(5)毒作用分类:?第三章(1)基本概念(需背诵):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accumulation),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2)(须理解)简单扩散:化学物由生物膜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终止。

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滤过、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 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膜动转运的特点①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吞进)吞噬作用: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接触后,改变了膜的表面张力,使其外包或内陷,将异物包裹进入细胞胞饮作用:液态微滴或大分子物质也可经此方式转运进入细胞。

②胞吐(出胞)作用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通过上述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3)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1.胃肠道特点:?因素:(1)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同时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通过胃肠道壁;亲脂性较强的分子,静水层是限速屏障;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则上皮细胞膜是屏障。

(2)胃肠道的酸碱度(3)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呼吸道特点:(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2)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因素:1)脂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的气体(盐酸、氨)在上呼吸道吸收; 但如果浓度过大,则有可能深入到下呼吸道乃至肺泡而造成肺的化学性灼伤、局灶或广泛性肺水肿脂溶性较好的气态物质(二氧化氮、氯仿)不易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也不易被吸收。

可以轻易地进入呼吸道深处,由肺泡吸收入血。

2)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压)差。

该浓度(分压)差越大,吸收的速率越快。

3)肺通气量和血流量通气限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影响物质到达肺泡气中的浓度,故肺通气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

灌注限制而经肺血流量决定物质吸收后被移走的速度,血流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

3.皮肤特点:?因素:(1)化学物溶解性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光有水溶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2)皮肤条件1)表皮损伤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

2)皮肤潮湿,促进吸收3)充血和炎症(4)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体内的主要储存库:(1)血浆蛋白;(2)肝、肾; (3)脂肪组织;(4)骨骼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5)几种主要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的主要物质。

1.经肾脏排泄:2.粪便排泄:1. 混入食物中的毒物2. 随胆汁排出的毒物3. 肠道排泄的毒物4. 肠道菌群3.胆汁排出:4.肠道排泄:5.经肺排泄:(1)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2)挥发性液体如乙醇6.其他途径:(1)脑脊液(2)乳汁排出(3)汗液和唾液(4)毛发和指甲(6)生物转化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意义:一、代谢解毒与代谢活化二、外缘化学物溶解度的变化I相反应和II相反应Ⅰ相反应包括:水解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酸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以及与氨基酸结合。

I相反应的类型,氧化作用:还原作用:硝基和偶氮还原、羰基还原、含硫基团还原、醌还原、脱卤还原、水解作用:酯酶、酰胺酶、环氧化物水化酶II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

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反应、乙酰化作用、氨基酸结合(7)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诱导: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

酶诱导的毒理学意义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降低的速度加速;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升高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增强。

抑制:(1) 竞争性抑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为一种酶代谢,一种毒物占据了酶的活性中心,导致其它毒物的代谢受阻,发生竞争性抑制。

这种抑制并不影响酶的活性及含量。

(2) 非竞争性抑制1)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苯硫磷可抑制羧酸酯酶活性使马拉硫磷的水解速度减慢而增强其毒性。

2)破坏酶四氯化碳、氯乙烯、肼等的代谢产物可与细胞色素P450共价结合,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3) 减少酶的合成铅可抑制δ-氨基酮戊酸脱水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活性,使血红素的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细胞色素P450的合成。

4) 变构作用如CO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后引起变构,阻碍酶与氧结合而抑制其代谢过程。

5) 缺乏辅因子如马来酸乙二酯可耗竭GSH,使GST因缺乏辅因子而无法催化亲电子剂的结合反应。

第四章第五章1.名词解释: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2.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的一般规律。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它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1)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甲基取代,毒性降低;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1)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麻醉作用增强,脂溶性增加,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9个碳原子)后,对人体产生麻醉作用的危险逐步减少,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毒性减低C5 H12 <C6 H14 <C7 H16 ,C8 H18;2)而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如:直链烷烃的麻醉作用大于其同分异构体:庚烷> 异庚烷;3)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如: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环烷烃的麻醉作用>开链烃环戊烷>戊烷;4)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3.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一、气象条件二、季节或昼夜节律三、动物笼养形式四、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1)化学因素:化学结构、理化特性、不纯物含量、化学物的稳定性、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2)机体因素:一、物种、品系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二、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3)联合作用4.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

(1)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2)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第六章1. 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