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体会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体会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及要点。

方法通过降压药物的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加强健康教育等,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结果76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结论高血压通过精心的护理是减少和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护理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慢性疾病。

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康复诊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现将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高血压病患者76例,其中男51例,女25例,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62岁,平均68.5岁,其中合并脑出血的5例,脑梗死22例,脑卒中14例,心衰4例肾衰2例。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对高血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血压病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多吃低脂肪、优质蛋白食物,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多吃粗粮、绿色蔬菜和水果,多吃含钙高的食物等。

2.1.2 起居护理高血压病患者要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按时排便,按时吃药,充足睡眠;不要呆在噪音大的环境中或长时间亢奋,不要熬夜;天冷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避暑等。

2.1.3 适量运动根据病情与体质状况进行适量、有益的体育锻炼,运动内容以快步行走(80~100步/min)、慢跑(110~130步/min)、太极拳、骑脚踏车、游泳、散步或爬楼梯为主。

养成从事规律的有氧运动的习惯,每周约3~5次,30~45 min/次。

运动应采取渐进方式进行,若有头晕、呼吸急促、胸闷情形应立即停止运动与医师联络。

2.2 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以其病因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病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原因虽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较一致的认识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这类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感、多疑、焦虑、紧张、忧虑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控制过程失调,血管收缩中枢兴奋灶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高血压病的老年人要格外重视心理护理,通过暗示、说服等方法,消除其紧张的心理,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有一类患者极度轻视高血压病,不按时服药,致使血压忽高忽低,
很难控制;还有一类患者把脑卒中看成高血压病的必然结果,从而整日焦虑、恐惧,严重影响疾病的恢复。

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医护人员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向他们讲解精神和情绪因素对高血压病的影响,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2.3 治疗护理
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监测,自我护理能力,有效控制血压,在我国,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仅为30.2%,服药率不足25%,而能控制血压到合理范围仅6.16%[2]。

通过宣传,提高防治知识的认识,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非常重要。

告知患者降压不可急。

治疗高血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达到满意水平后进行长期降压治疗,切忌随意停药、更换药物或增减剂量,以免血压波动过大造成脑出血,降压过度或降压不足,均达不到治疗目的。

定期测量血压,注意昼夜血压变化,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周围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最有效的措施[3]。

参考文献
[1]祝惠民.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151.
[2]孙宁玲.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心脑血管病防治,2005,5(2):12.
[3]郭文涛,齐智慧,庞长绪.原发性高血压控制与脑梗死复发率的关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72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