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幸福乡村实施方案

幸福乡村实施方案

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凤合镇新城村委会“幸福乡村”建设项目申报建议书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凤合镇人民政府2012年3月20日项目名称: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凤合镇新城村委会“幸福乡村”建设项目申报建议书项目实单位:凤合镇人民政府项目责任人:马顺芬(凤合镇镇长)实施方案编写单位:凤合镇人民政府实施方案编写总负责人:马顺芬(凤合镇镇长)技术责任人:陈文东(凤合镇副镇长)夏学贵(凤合镇扶贫助理)经济负责人:马顺芬(凤合镇镇长)李国祥(凤合财政所所长)校核:李道平(凤合镇党委副书记)参加人员:孙粉梅(凤合镇党委副书记)董天绪(新城村委会支书)鄢道选(新城村委会副主任)赵光国(新城村委会副支书)杨秀峰(驻村工作队长)程媛媛(驻村工作队员)潘春宏(驻村工作队员)诸正军(大学生村官)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要----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三章基本原则-----第四章目标任务-----第五章建设内容和规模-----第六章投资概算及讲述标准-----第七章项目管理-----第八章项目效益评价与预测-----第九章组织保障措施-----第一章项目概要一、项目由来根据国家、云南省、昆明市扶贫开发工作文件精神,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昆明市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昆明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按照“一次规划、全面启动、三年完成”的要求,以“四群”教育为契机,以“幸福乡村”建设为抓手,举全市之力、会全民之智,以省级重点贫困行政村为主战场,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实施农村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省、市扶贫开发文件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和贫困识别,“两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凤合镇新城村委会为“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村。

二、基本情况1、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界限范围。

地处凤合镇东南边,距凤合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镇政府道路为砂石路、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112公里。

东邻金源乡,南邻牛街村委会,西与倘甸镇接壤,北与龙池相邻。

(2)土地资源。

新城为半山区,主要红壤土。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41 亩(其中:田400亩,地1241亩),人均耕地0.92亩,主要种植烤烟、洋芋等作物;拥有林地1471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1亩,主要种植板粟、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65亩,草地90亩;荒山荒地267亩,其他面积12791亩。

(3)气候资源。

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950毫米,适合种植烤烟、马铃薯等农作物。

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冰雹和洪灾,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4)生物资源。

项目村林地面积较大,并且经济林果200亩,但是品种老化,品质差,如果进行品种改良并加以科学种植技术,经济林果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5)能源及矿产资源。

2009年9月,总投资2.52亿元的木戛利水库在新城村委会新村正式开工建设。

水库设计流域面积31.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300万立方米,坝高60米,水库库容17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6500亩。

2.社会经济概况。

新城村委会辖9个村民小组。

有农户455户,人口1868人。

其中劳动力1126人,少数民族人口280人。

该村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13元,人均有粮525公斤。

该村建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91人,距离镇中学15公里。

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9人,其中小学生291人,中学生48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5公里,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868人,参合率100%。

3.产业发展现状与条件。

新城村委会目前主要有养殖业和种植业,产业结构单一,养殖业和种植业所依附的基础设施薄弱。

养殖业极易受到疫情危害、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种植业主要以烤烟为经济作物,完全依赖于自然气候,如果出现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难以避免。

4.项目村基本情况。

确定凤合镇新城村委会大村子村为项目具体实施村,该村有农户51户,人口222人,全部为农业人口。

主要以种植马铃薯、稻谷、大豆、苦荞、小麦、玉米为主。

人均纯收入1550元。

三、贫困状况及成因1、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差。

新城耕地较少,人均耕地仅0.92亩,其它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比较少。

全村收入主要靠农业收入,但暴雨、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较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2、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

4、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畜牧业生产管理粗放。

5、文教卫生基础极端落后。

该村无集体活动场地,村民文化生活单调。

该村新城小学基础设施极端落后,教学条件艰苦。

四、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城村委会有贫困人口175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8人,农村五保供养12人,2011年人均经济纯收入1751元。

为找准该村贫困问题及根源,凤合镇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及走访调查,征求群众意见等形式,了解掌握群众真正需要什么,认真分析研究,找准制约着该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制定实施方案。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制约该村发展的问题是: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差;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畜饮水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经济结构单一;贫困人口多。

该村属条件型、素质型贫困。

当地人民群众都渴望党和政府增加农业投入,改善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状况,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收入水平,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与全镇及全市人民一起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进行新城村“幸福乡村”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章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次规划启动、三年实施完成”的要求,以“四群”教育为契机,以“幸福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房和村庄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举全村之力、汇全民之智,整合资源、合力攻坚,促进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跨越发展,为2015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

二、坚持项目到村、扶持到户、连片推进的原则。

三、坚持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

五、坚持注重效益、讲求实效、建管并重的原则。

第四章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幸福乡村”建设,到2014年底,基本实现通公路、有房住、有产业、有水喝、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场所,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达3630元以上,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具体目标到--年底,基本实现“一通六有”目标。

即通公路:行政村通硬化公路、自然村通简易公路、村庄内通硬化道路。

有房住:贫困户有1幢(套)宜居住房。

有产业:行政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1—2项种养业或其他方面的增收项目。

有水喝:贫困户有安全的饮用水。

有学上: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

有病能就医:行政村有标准化卫生室,贫困群众全面享有医疗保障。

有活动场所:村(居)民小组有多功能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第五章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民居建设工程该村就地新建民居35户,修缮加固民居9户,外观风貌改造民居7户。

二、通路工程村内道路硬化3条,一条长30米、宽6米,一条长40米、宽6米,另一条长75米、宽4米。

总计:720㎡。

三、基础配套工程1.中低产田地改造500亩。

2.修复新城河堤3公里。

3.解决人畜饮水51户222人。

其中架设管道4310米,修建2m³取水池1个,修建50m³蓄水池1个,管网到户,安装水表。

5.拆除新城小学危房467㎡,建设同样面积砖混结构的建筑一栋。

6.全面完成行政村卫生室能力服务建设及信息化建设;7.建设农家书屋1个,面积200平方米;8.对现有有线电视进行升级改造;9.建设一个多功能活动室,其中活动室占地200平方米,活动场地300平方米,同时进行必要的绿化亮化;10、生活配套工程。

在村内建公厕两座,占地400㎡;建100立方米生活污水处理池1个,建50立方米垃圾池--个。

四、产业培育工程(一)种植业1.发展核桃1000亩以上。

2.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200亩以上。

3.完成花卉种植100亩以上。

4.完成苗木基地建设50亩以上。

(二)养殖业发展以猪、牛、羊、家禽为主的山区畜牧业。

(三)其它利用新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打造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五、就业促进工程以农村“4050”群体和“两后”生为重点,深入开展贫困地区农民转移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创业性收入。

六、保障构建工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寄宿制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学费免除第六章投资概算及讲述标准一、资金筹措凤合镇新城村委会“幸福乡村”建设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000万元,农民自筹1000万元,信贷扶贫1000万元。

二、资金概算项目单位投资概算以工程项目细化表为准。

(表格附后)三、技术标准按照相关行业标准执行,严把质量关,确保项目质量达标。

第七章项目管理一、计划管理根据工程的总体规划做好宏观布局综合平衡,加强对规划建设内容的检查督促,不折不扣的完成计划任务。

同时,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建设与管理,按项目分类管理,按设计组织管理施工,按工程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目标进行考核。

二、质量管理各相关业务部门认真落实责任,积极配合,认真做好项目初步设计及项目的踏勘、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督促、检查验收等一整套服务工作,能全面保证工程的按时启动,顺利实施和如期完成.工程全面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资金使用实行报帐制,确保工程任务的全面达标。

严格按照省、市有关技术标准精心组织施工,强化施工管理,严把技术质量关,推行单元工程单项验收制度。

工程指挥部将经常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三、配套管理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注重并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己的事自己办。

同时做好相关各部门的协调互动,协调水利、农业、林业、畜牧、规划、土地、财政、文化等相关单位,负责组织工程项目实施.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技术到位、质量监督措施到位。

水务科负责人畜饮水工程及交通工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林业科负责经济林果种植的技术指导及监督;农业科负责农业种植的技术指导及监督;畜牧兽医中心负责养殖业的技术指导及监督;规划建设中心负责安居工程及生态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及质量监督;国土所负责项目涉及土地的相关问题解决;财政所负责项目资金的监管及拨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