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4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4.2007J OURNAL OF GU I Y ANG UN I VERSI T Y(总第8期)Social Sc ience(Quarterly)(G enera lNo.8)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刘继平(1.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批判地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论述了其美育思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
但由于其教育者和教育方式都是理想化的,而现实社会又复杂多变,人的本性难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席勒的美育思想只能是令人神往的海市蜃楼。
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人性;游戏;乌托邦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07)04-0028-04A R ealistic Consi deration of Schiller s Conception of A esthetic EducationLIU Ji p i n g(1.G u i yang U niversity,G uiyang G uizhou,550005,Ch i na;2.Co llege of Ch i 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H ua z hong N orma lU n i ve rsity,W uhan H ube,i430079,Chi na)Abstrac t:T h i s text analyzes Sch ill er,s concep tion o f aesthe ti c educati on fro m theo re ti ca l and realistic ang l es and ex p l ores its theo re tica l feasi b ility.H owever,due t o idea liza ti on o f educa ti onists and educa ti on approaches,the comp l ex ity o f actual soc i e t y and stability of hu m an na t ure,Schiller s Concepti on of A est hetic Educa tion is on l y a castl e i n Spa i n cau s i ng people to crave for,w hich can never be rea lized in rea l life.K ey word s:Sch ill er;thought o f aest hetic educa ti on;hu m an nature;ga m e;U top ia席勒的人性论美育思想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形式的形式,是活的形象,是一种形而上的自由。
其美学思想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康德过渡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美学起了桥梁作用,其主要美学思想体现在 审美教育书简 一书中。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统治者穷奢极欲,席勒深切体验到封建专制的残暴,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实行共和主义的自由。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但作者并不赞同暴力革命。
他希望从古希腊人那里找到完美的人性,通过审美来解决现实社会中人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诗意与庸俗的尖锐对立,解决人性的异化、理性对感性的压抑等问题,他说: 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不像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 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
[1]P48-49在席勒看来,这种完美人性的全面发展,惟一的通道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 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结在一起的,而缺乏教养的人则与此相收稿日期:2007-08-15作者简介:刘继平(1969-),男,湖南邵阳人,贵阳学院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教学和行政工作。
反。
[1]P66通过审美,使人心既有松弛的解放也有专注的紧张,理想和现实、感性和理性、激情与理智均在审美鉴赏的愉悦中和谐一致。
人自身得到完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席勒美育思想的目的是要通过解决人性问题,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为此,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自然的人和理性的人,认为要达到理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的手段。
与此相对应,论述了两种冲动:认为 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
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人。
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
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的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朽与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作准备。
[2]P5-6席勒美育观理论上的可行性首先,席勒认为,美育能够解决下层社会的粗野: 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
[2]P25这种冲动通过审美是可以得到净化和陶冶的,特别是通过艺术。
在席勒看来:艺术虽与时代有联系,但因艺术家心中有一个由可能与必然性结合而产生的理想,他的创作是发自他心中纯正的理想性格,因而高尚的艺术不沾染任何时代的腐败,它超越时代,通过 幻觉 塑造一个优美的境界,使人脱离现实中粗野的世界,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优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放松,进入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心中感觉舒畅无比,在此过程中人性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因此,下层阶级的粗野是可以通过审美加以升华的。
其次,上流社会的腐败也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克服: 另一方面,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幅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 高贵的事物一旦败坏就更为可恶 若是自然之子,超出常规,充其量变成一个疯子,而有教养的人就会变成一个卑鄙之徒。
[2]P25在这里,席勒认为教养并不能使人性得到全面的完善,上流社会的懒散和性格败坏惟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得以解决,通过塑造理想化的形象,能够使这些人懒散的心灵有所触动,为其美好的典型所感动,从而达到一种自由的理想境界。
总之,审美教育能够 在紧张的人身上恢复和谐,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复振奋,并以这样方式本诸它的本性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带回到绝对状态,使人成为一个他自身就是完整的整体。
[2]P88因此,只有在审美中,人的心灵才是真正得到了自由。
这种自由,席勒是通过游戏冲动来解决的,他认为审美教育通过游戏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即审美假象来感化现实世界中人性之不足。
在席勒眼中艺术成为一个脱离现实实在的自觉世界,是一个具有 活的形象 的主客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想世界,在审美假象中,人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自由中无拘无束的翱翔。
由于 游戏 的自由特征,使得其对象具有了审美的因素。
在游戏冲动中人的想像力具有绝对的立法权,它自由地发挥作用,创造出独立于实体之外的具有审美特征的感性形象,通过形象的感染,人性得到净化和升华。
席勒美育的现实性思考席勒美育为人性的改善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无论从教育者来源,教育的方式,还是从人性本身及现实的实况来说,都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而已。
就连席勒自己也怀疑: 真的存在着这样一个美的假象国家吗?在哪里可以找到它?按照需要,它存在于任何一个心绪高尚的灵魂之中;而按照实际,就象纯粹的教会或共和国一样,人们大概只能在个别少数卓越出众的人当中找到。
[2]P154所以我们说其审美思想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的实质席勒认为, 艺术家固然是时代之子,但如若他同时又是时代的学徒或时代的宠儿,那对他来说就糟了。
一个仁慈的神及时地把婴儿从他母亲的怀中夺走,用更好时代的乳汁来喂养他,让他在远方希腊的天空下长大成人。
当他变成成人之后,他 一个陌生的人 又回到他的世纪 他虽然取材于现在,但形式却取自更高贵的时代,甚至超越一切时代。
[2]P45所以在席勒看来,艺术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脱离现实世界的。
而我们所谓的艺术家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人,同样受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制约,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成长起来的。
席勒之所以希望从外在来解决教育的问题,是由于席勒不满当时社会现状,但又不赞同暴力革命,希望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国家和平的结果。
他把古希腊人认为是人类的典范,但其实就是他认为的标准的希腊人, 它既不能够长期坚持在这个阶段上,也不可能进一步提高。
[2]P32故席勒的教育者其实质是宗教中的 神 ,只能存在于人类的理想之中。
2.教育者的态度席勒在第九封信中说, 但是,艺术家是如何防范从各方面包围他的那个时代的腐败的呢?他蔑视时代的判断。
他是向上仰望他的尊严和法则,而不是向下瞧着幸福和需要。
他既摆脱了那种乐于在转瞬即逝的瞬间留下自己痕迹的虚夸的 经营 ,也摆脱了那种急不可待地要把绝对的尺度运用到贫乏的时代产物上面的热狂,他把现实的领域交给以此为家的知性,但是,他也努力从可能与必然的联系中创造理想。
他的这种理想,是用 幻觉 和真理塑造的,是用他想象力的游戏和他事业的严肃铸造的,是用一切感官的和精神的形式刻划出来的,并且不声不响地把它投入无限的时间之中。
[2]P46在席勒看来,不仅艺术家是来源于外界,他们的美育思想也是与这个世界隔隔不入的,他们对这个时代的一切采取蔑视的态度,完全用所谓 完美的神 那一套来教育改善人们,并以希腊的人作为完美人类的特征。
席勒认为, 理想的艺术必须脱离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
所以,席勒的理想化教育在现实社会只能给人一种空虚的幻想。
3.教育的方式其具体的美育思想是以 游戏 来净化人的思想的,在席勒看来,人存在感性和理性两种冲动, 感性冲动来自人的物质存在或人的感性天性,把人当作个人放在时间之中,要求变化和实在性。
它扬弃了人的人格性,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存在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人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
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把人当作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