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情境案例 1977年恢复高考

历史情境案例 1977年恢复高考

1968年底,好不容易读完高中的我,响应 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了父母家人, 来到了云南西双版纳黎明农场下乡插队。不知 道其他省知青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的情况并不 好,工作很辛苦,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我们 失去了学习的权力,能看到的书很少,那时连 说话做事都被监视,说错话就要受教育,更不 用说看科学文化书籍了,上大学成了所有知青 心中遥远的梦想。
1978年2月,我来到了学校,在校门 口的通知上我才知道,去年全国考生有 570万人之多,而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 我是多么幸运!
走在校园看着忙碌的学子们,我又想 起了那句口号,继而,想起了自己的十年。
我的十年,也是失去了许多的……
初中的时候我就特别憧憬大学校园,但 1966年我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夏末,父亲托旧识帮我在百货公司找了 一个文员的工作,就这样吧,这辈子就这样 平淡的过吧。
10月12日,单位广播播出了一条将 改变我一生的消息:国务院正式决定从 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采取自愿报名, 统一考试的办法招生。一时间窗外人声 沸腾,大家奔走相告。阳光照射进来, 我用手捂了脸,七尺男儿泪流满面。
只能重新检字排版,但大 家依然热情高涨,甚至牺 牲自己的休息日,谁家里 没有几个知青啊!
拿着这本书,我真是思绪万千,这套 63年出版的共17本的丛书,终于要在14年 后重新为中国千万学子点亮知识的明灯! 当时这套书印发了7395万多册,实在是个 不小的数字。而在这以后的漫长岁月,全 国上下重新掀起了学习热潮,那时有句口 号说“把失去的十年夺回来”,
高考恢复了!
时代真的不同了,我这样想着,并开始积极准备复 习和报名的事。在农场的十年让我的学业荒废了许多, 小半年的文员工作也只是让语文稍有起色,而可供复习 的资料实在太少,毕竟那几年是毁了不少科学文化书籍 的。
正在焦急时,在印刷厂工作的舅妈说他们正在赶印 《数理化自学丛书》的《代数1》,我欣喜若狂,忙请 舅妈帮忙买了一本。新华书店的这本书供不应求,印刷 厂工人三班倒日夜赶工印制,那时纸型在动乱中被毁,
师范大学。
影”。
……
注:人物头像来自/space.php?uid=281658&do=album&picid=2848549&goto=up
1977年夏天,因工伤失去左臂的我 终于从黎明农场回到了上海市。上海和 九年前完全不同了,一切对我来说是那 么的熟悉却又陌生,街道上人来人往, 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做,而我, 一个满身疮痍的知青,在这个城市又能干 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注:文中红色字体为真实叙述
带着问题看故事:
1、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 社会反响?
2、国家发展与教育之间有何关系?
2007年4月的一天晚上,高三学生李想回到家发了 好大一通脾气,“高考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考试 啦!”妈妈把李想按到椅子上,递过来一本书,微笑 着说:“孩子呀,别生气,三十年前,可是有人为能 参加高考而无比欢欣呢。”
青年们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 尤其是我们这些知青,更是时刻 准备着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11月初,我带着各种证件去招考办报 名,报名处已经有十几个人在排队了。首 先要进行“政审”,邓小平同志不是说了 “人人能够通过”吗?怎么报名表上 还要填“家庭出身”和“社会 关系”呢?出身必须写到爷爷 辈,还要考生所在单位审核盖 章后才能有资格领取准考证, 很多人就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失 去了考试资格。看来时代的改 变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高考是各省自主命题,文科生 的考试科目为语数政史地,语文中作文就占了很大比例, 我们上海的作文题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知识越多越 反动”吗?看到这个题目我心里顿时升起一股豪情,现 在已经不是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了,我们这些知 识分子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追求真理了!
一个多月后,在我殷切的期盼中,单位 来了加急电报,当看到自己被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专业录取时,我重又留下了欢欣的泪。 就让我最后一次,为我消逝的青春悼念,并 向新的人生出发!
注:图片信息来自http://Fra /mini/shopstation/picture/BB/00/0008/000808/BB00080892.jpg
为了高考,父母专门为我借了一枚“老英格” 的手表,购置了一条当时很流行的毛料裤子, 虽然学业荒废了不少,复习也并不扎实,可是 精神面貌是一定要好的。
12月11日,一个在我心中永不褪 色的日子,我手里攥着汗湿的准考 证走进了考场,环顾四周,大部分 人都已坐好,原以为我28岁的年龄
已经太大,现在看来跟我差不多 的也有许多啊,一张张或沧桑或 稚嫩的脸面孔,无一不诉说着感 慨与期待。这十年来的第一次, 真的让人无比激动。
那年冬天,是十几年来所有中 国人记忆中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970年后半年,听说国家实 行了群众推荐上大学的政策,我 们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后来才明 白那样的好事是轮不到我们的。 慢慢的知青们开始绝望,大家都 很想回去,但是那也是极不容易 的。
1977年,我的命运终于走上 了一个新的起点,跟我一样的, 还有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年……
合上书,李想望着窗外的星空,灯光将 他的背照射成了一个坚定的剪影。
李想看着那本《永不褪色的青春》, 在灯光下,伴着一室作作静者者谧:简,郝介建:思国中绪国随著名着历史学家。 永书不中褪内色容的回到了30年前……
青春 作者:郝建国
生于1949年12月31日,上海人。毕 业于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中国著名 历史学家。
生于1949年12月31日, 上海人。毕业于西北
…… 郝建国:“希望读者可以从我的故 事中,看到那个时代所有人的侧
我的高考
不是梦
第二组: 许建涛,尚玲玲,李英,朱康妮,乔德印,王静 张婵娟,李会玲,于雅琪,刘虎
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关于高考和梦想的故事。通过主人 公的高考故事,展现那一时代所有普通人的故事, 以及当时的社会教育状况。1977年恢复高考是拨 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正是因为高考的恢复, 中国的教育事业再次起步,重新繁荣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