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雷暴发生发展的预报
因为低层水汽含量大,所以低层的水汽输送量也大。
3、水汽通量散度
当水汽由源地输送到某地区时,必须有水汽在该地区辐合,才 能上升冷却凝结成雨,所谓水汽水平辐合就是水平输送进该地区的 水汽,大于水平输送出该地区的水汽,反之即为水汽的水平辐散。 在单位体积内,水汽水平辐合的大小可用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来表示,
不稳定层结 对流
对流云 雷暴 冰雹
对流性天气
抬 升条 件
在这里,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可以 认为是发生对流天气的内因,抬升条件是 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的根 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这三个 条件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流性天气的 预报也就是以这三个条件为根据所作的分 析和预报。
第一节 大气不稳定条件
SI <-6 ºC
有发生严重对流天气(如龙卷风)的危险。
(4)抬升指数(LI)判断大气稳定度
从自由对流高度出发沿湿绝热线上升 500hpa 具有的
温度与500hpa 实际温度之差。正值越大,正不稳定能量越大,越
不稳定。
(5)总指数TT判断大气稳定度 TT=T850 +Td850-2T500 TT越大越不稳定。
其表达式为:
v ( qV) [ ( qu)+ ( qv)] x y
在单位面积的整层大气柱中水汽的水平辐合量为- D,那么此量的表达 式为:
D
在p坐标中可写为:
0
v ( qV)dz
p0
1 D g
0
v ( qV)dp
v 1 qV) 式中 ( 表示厚度为单位百帕、水平为单位面积的体积内 g
Ag T d , 因为 ,故有: C pd z
( d ) (2.5) z T
位温可用湿球位温sw或假相当位温se来代替,而得到和(2.5)式相似
的关系式。从而还可得到下表中的气层静力稳定度的判据。 气块法稳定度判据
稳定性 判据 气块类别
不稳定 d 或 0 z d
Et L Ag A 2 T q Z V cp cp cp 2c p
(2.7)
或
L A 2 Tt T q rd Z V cp 2c p
式中rt=Et/CP称为“总(比能)温度”,单位为K。总温度反映总能 量的大小,并具有准保守性。
总温度的计算:
将各项常数代人上式,得:
总温度
d ( s) s( d ) d s 绝对不稳定 绝对稳定 条件不稳定 条件不稳定:即空气未饱和时,是稳定的,饱和以后则是不稳定 的,这种条件性不稳定状态在实际大气中最为常见。
►用不同大气递减率曲线判断大气稳定度
, d,S分别表示环境大气、干空气、湿空气垂直温度递 减 率,可得到大气稳定度判据:
45 1.0
64 2.0
78 3.0
89 4.0
100 5.0
因动能项一般比其它项小,略去动能相后,Tt近似地 写成:
Tt T T 2.5q 10d Z
式中Tv称作湿静力总温度。
(2.9)
但因 Tt= Tv ,但仍可将Tv 称作总温度。(2.9)是 计算Tt的基本公式。其中T项即观测到的温度,位能项按 每一百米为一度直接读出摄氏度数
dw 0 dt
因此,当气层具有不同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时气层可能促进或拟制,或者既不促进也不拟 制气块作垂直运动。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当 = 时, dw/dt=0,既不促 进也不拟制气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中 性层结。
高 度
d
S
高 度
S
d
高 度
d
温度(T)
S
温度(T)
温度(T)
环境大气( ) 温度垂直递减率
干空气( d) 温度垂直递减率 图2-1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湿空气( S) 温度垂直递减率
> d( > S) 绝对不稳定
< S( < d) 绝对稳定
d> >S 条件不稳定
lnP
+
状态曲线 自由对流高度 D
T
抬 升 凝 结 高度
L-
T-lnP图
T500 Ts
绝热线上升到抬升凝结
高度后,沿湿绝热线上 升500hpa,具有的温度。
s
500hpa
d
850hpa
T 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3)简化的沙氏指数(SSI)
SSI= T500-T's
Ts´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绝热线上升到500hpa,具有的温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用历史 资料统计,得出各种稳定度指 标与强雷暴天气的对应关系,
3、对流性不稳定
如气流爬山,气块上升,环境大气没有变化,稳定度有什么变 化?这是对流稳定度问题。 如图;AB为原始气层,是绝对稳定的, AB是露点分布,表明大气层上干下湿。 整层气层被抬升,抬升前是稳定的,抬 升达到饱和后变为不稳定时,称为对流性不 稳定。
sw 0或 se 0 z z sw 0或 se 0 z z
第二节
雷暴发生、发展的水汽条件
低层湿空气的存在是雷暴产生的重要条件,湿度分析
方法有:
1、水汽含量
(1)用比湿或露点计算各层的湿度 因为比湿q=0.622e/p,而 E (t ) 6.1110 ,而且,当 t=Td时,E( Td)=e,因此在等压面上比湿 q与正比于水汽 压 e ,也就是与 Td 成直接的函数关系。在个等压面上 q 与 Td 的互换值可由查算表查得。因此在一等压面上Td线即为等q 线,分析等压面上的q或Td的分布,就等于分析了湿度场的
sw 0或 se 0 z z
P
E
D C' B' C B T
对流性稳定 中性 对流性不稳定
A' A
对流性不稳定
4.常用判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
(1)用T-lnP图判断大气稳定度 (2)沙氏指数(SI)
lnP H
B 层 结 A 曲 线 C
SI=T500-Ts
式中T500500hpa的实际温度 Ts 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
雷暴是发生在具有强抬升运动的湿不稳定 的大气中[不稳定条件;水气(湿度)条件;抬升 条件],其中水汽条件在雷暴天气形成中起的作用 不仅是提供成云致雨的原料,而且它的垂直分布 和温度的垂直分布,都是影响气层稳定度的重要 因子。以上三个条件与对流性天气之间的关系可 用以表示成下面的简明形式
水 气条 件
(6)能量天气学判断大气稳定度 动能 Ek=(1/2)v2;位能 Ep=gZ;感(显)热能 ET=CPT=(Cv+R)T;水气相变潜热能 Ee=Lq。
总能量
A 2 Et c pT Lq AgZ V 2
(2.6)
式中A=2.389×10-8卡/尔格,为功热当量。“单位质量 空气的总能量”也叫“总比能”。 为了能用观测资料简捷地计算总能量,以CP除上式 的各项,得:
设环境与气块的温度是分别按下列关系随
高度而变化的:
T T0 d z T T0 d z
式中 T0和T0 分别为环境与气块其始高度的温度
T Z T Z
为环境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为气块绝热运动时的温度垂直递减率
而且
s (湿绝热递减率,如气块是饱和湿空气), d (干绝热递减率≈1C/100米,如气块是干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条件不稳定
就位温与温度的关系式:
取对数并求对z(高度)的偏倒数, 得:
态方程P=RdT代入上式,得:
P 用静力方程 z g 及干空气状
1 1 T Ag ( ) z T z C pd
7.5t 237.3t
分布。
(2)用温度露点差和相对湿度计算各层的湿度 在各层等压面上分析等温度露点差(T-Td)线,用 以表示空气的饱和湿度。通常以(T-Td) 2C区域作 为饱和区,并可取(T-Td) 4-5C作为湿区。
在垂直剖面图上,还可使用 相对湿度(f=(e/E)
100%)的分布表示空气的饱和程度,取f90%作为饱和 区。 (3)用混合比表示大气的湿度 w=mi/md)或w=0.622e/(p-e)
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此式可以写成:
v v 1 1 v v q ( qV)= V qV V g g g
可见水汽通量散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水汽平流(右端
第一项),其意义是:当风由比湿高的地区吹向比湿低的地区时,
此项小于零,称为湿平流,对水平通量辐合有正的贡献。反之,当 风由比湿低的地区吹向比湿高的地区时,此项大于零,称为干平流,
第二章 雷暴发生发展的条件
雷暴灾害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 亿美元以上,1987年联合国把1990—2000年定为
“国际减灾自然灾害十年”,将雷暴列为最严重
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灾害防御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雷暴监测 和预警是进行雷暴灾害防御第一重要问题。
经过大气科学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认为解决雷暴发生、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 要清楚产生雷暴的基本条件,也雷暴监测 和预警业务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
lnP
T's
T500
500hpa
850hpa
根据国外的一些工作,得到了
SI与强雷暴天气的关系: SI>+3ºC
d
T S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发生雷暴的可能性很小或没有;
0ºC<SI<+3ºC
-3ºC<SI<0 ºC
有发生阵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