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户[F]: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 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2. 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答案】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3. 这篇文章中的“遂”“但”饱含情感,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 【答案】“遂”点出了二人志趣相投。“但”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但”在两个“何处”的发问后,表明了其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4.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慨,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 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念无与为乐者”一句的作用。 【答案】“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文章感情显得摇曳起伏。“念”已定,似无迟疑,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 6.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景物描写的句子: ①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极富特色,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2.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情○感○主○旨 本文叙事、写景之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蕴含其中。两“闲人”漫步于中庭,一起赏月,闲适从容。因此,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金题演练 人物相关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东坡在儋耳①,因试笔,尝自书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②浮于水,蚁附于芥,惘然不

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③,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④乎!”念此可以一笑。(节选自《何氏语林》) 注:①儋耳:即儋州。②芥:很小的草叶。③见其类:见到它的同类。④方轨八达之路:宽阔的四通八达的大道。方轨,两车可以并行的道路。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 (2)有生孰.不在岛者 ______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如何理解语段(一)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2分)

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两个语段都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但抒发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语段(一)运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描绘庭院月色,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则借寓言故事,阐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进行自我调适。 内容相关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⑤之。经宿方至,造门⑥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③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④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⑤就:拜访、访问。⑥造门:到门口。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乐念无与为乐.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 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色愈恭,礼愈至.

C. 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D. 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饮少.辄醉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 请从修辞角度分析语段(一)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2分)

4. 两个语段都是写月夜访友,请比较其异同点。(4分) 手法相关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峰,互相缀发。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节选自李流芳《游西山小记》,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解衣欲.睡 欲:快要。 B. 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C.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D.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交错。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 语段(一)(二)都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