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对感冒发热病人来说,“多喝水、少吃药”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

但在我国许多医院、许多情况下,却被升格为输液,有时还要连续输上几天。

有时,甚至只要是感冒,不发热也要输。

既然输液,不管有没有夹杂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就是常有的事。

其实,给感冒患者输液至少有下列四大危害。

首先,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血液循环的流量,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增高了血压,对于有心肺疾患、高血压的老人来说,尤其在滴速过快的情况下,甚至有引起心力衰竭、脑溢血的可能。

其次,对于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一下子输入大量葡萄糖,有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

再次,感冒通常是在急诊留察室或临时病房内输液的。

此类场所为便于观察病情,多数时候是许多病人共用的“大通间”。

患者为了输液,每天在其中过十来个小时,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夹杂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徒然使病情加重。

最后,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将之溶入1000多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入,8—10小时滴完,药物的浓度并不均衡,抗菌效果也未必强于口服、肌注或分次静脉推注。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会好,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

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

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出现脓痰、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

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经常输液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今天看了一篇新闻《医院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内容是这样的: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8月至今,全国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基本药物价格大约下降了30%。

他还透露,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看了这篇报道你会有什么感觉,这只是官方统计数字,实际数字我相信远远高于这些,因为我知道很多小卫生室都在偷偷的进药,远高于通过正规渠道进的药,我记得小的时候听说谁挂水,很害怕的,只有大病才会选择挂水,现在呢?孩子们是在输液中长大的,请问谁家的孩子没有挂过水,谁没有挂过水呢,长期挂水会有什么严重后呢?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

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

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

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

“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

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

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

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

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

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

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

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

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

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

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

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1大,形成肉芽肿。

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

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

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危害(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Å,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危害(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危害(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危害(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有病就选择输液呢?首先,形成这个数据的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

如今,输液似乎成了一个潮流,一进医院的话,一进急诊大厅的话,你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输液的。

事实上。

一些感冒、发烧等一些原本可以不输液、还能省钱的小疾病,我们也会选择输液。

尤其是冬季一到,感冒发烧的多,输液大厅人满为患。

以三峡在线自己来说,本人一直坚持锻炼,但偶尔感冒还是有的。

到医院之后,医生问是吃点药还是输液?我一般也会选择输液,因为我认为这样会好得快一些。

三峡在线相信,在中国,像我这样宁愿多花钱快治病的人并不在少数,这样的想法是过度输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医生。

对于一般的病,医院的医生很多的时候也会建议你输液。

这样一是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二是医生选择输液有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

三峡在线有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我们曾经聊天的时候,他就说:“感冒死人,中国人肯定没法接受,只要这种观念在,就无法杜绝有些医生会选择性输液。

”一般来说,在可输可不输的情况下,医生为了保险起见,让病人输液,也是以免出现意外,引起医患纠纷。

与此同时,输液的费用远远高于口服药与肌肉注射,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

如此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在国外,门诊一般是不给你输液的,就是给一些普通的一些药什么的,比如说在美国要是感冒的话,医生一般不建议你输液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小病,输液不但是一个浪费,而且还有危害。

在美国看病,医生首选是口服药,然后是肌肉注射,那么静脉注射被当作一种就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在其他办法都不行了的情况下才进行。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我们中国的医生,还是病人都与国外的人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呀。

第三,就是我们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说句实话,之所以有今天这个人均8瓶的数据,不全是由医院、医生与病人自己造成,还在于我们的制度。

比如,为了控制总体药价,卫生部门给医生制定了使用廉价药物的比例。

为平衡指标,个别医生也许会配一些低价位的药物,比如让病人输液。

还有,有些医院医生的收入与医生的处方直接挂钩等等。

这些制度上的原因都直接导致了这样的数据的产生。

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加强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

此外,我们的制度还应该更多地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破解看病贵难题。

当然,还有增强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

给大家普及这样一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这个输液的数量降到3瓶4瓶。

人均输液8瓶,中国人成了典型的输液狂了。

多数医生开出了输液方,多数病人输了液,病菌就产生了耐药。

这个数据背后抗生素耐药菌问题,以及百姓对输液微粒对健康造成损害的忧虑,但愿能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这个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疗问题了,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地去努力,宣传层面的,改革层面的,包括大家心理调整等等。

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而且我们必须得坚定地把这个工作做好。

2毕竟,健康永远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静脉输液(打吊针)的危害频繁输液可影响肺部过滤功能中国大陆医院里的“靓丽”风景线:不管什么病医生都喜欢给你开吊针,因为利润高,有些病患者也主动要求打吊针以为疗效迅速。

其实有些病如感冒等不超过体温38.5摄氏度不需要补液,病毒感染注射抗菌素也是无效的。

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感冒发烧患者大幅增加,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专家姜希林提醒:实际上,大部分感冒发烧根本用不着输液就能恢复。

患者如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只为了好得快点,就要求医生频繁打吊针,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加重肺部负担。

常打吊针易患“输液病”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

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针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

“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因为输液的药量相对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

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