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化妆基础知识
1.化妆的起源与发展
1.夏商周时期
化妆大体以刚健素朴、自然清丽、不着雕饰的女性为美。
可以说周代开辟了中国化妆发展史的新纪元。
化妆风格属比较素雅的,以粉白黛黑的素妆为主,并不盛行红妆。
因此,也可称这个时代是“素妆时代”。
粉:指的是妆粉
黛:指的是黑色
脂:有唇脂和面脂之分。
就是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内的油质,并不是后来出现的红色胭脂。
泽:是一种涂抹头发的香膏。
周代产生了完备的冠服制度,发式也有了定制。
《礼记》中明确规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ji)”。
因此,束发梳髻成了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发式,从此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上古时代:(黄帝——公元前221年)一般推断,中国妇女的化妆习俗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就已经兴起,而我国古代妇女化妆的主要原料是铅粉。
而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期,因配合化妆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
史书有关秦代的服饰装扮记载很少,不过汉代保留继承了很多秦代遗制。
两汉时期,化妆习俗得到很大发展,妇女更加注重容颜装饰。
秦汉时的妆粉除了米粉之外,还发明了糊状铅粉用以化妆。
铅粉通常以铅、锡等材料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
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
固体常被加工成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俗称“胡(糊)粉”或水粉。
从秦代开始,女子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妆为美了,流行起了“红妆”。
即不仅敷粉还要施朱。
胭脂(燕支):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
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铁、黏土等杂质,可以研磨成粉状做面妆之用。
是一种红色矿物质颜料也叫丹,具有鲜艳色彩效果。
墨丹:雅称“画眉石”在没有发明烟墨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来画眉(称石黛)。
唇脂:点唇最早起源于先秦,到汉代成为习俗。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园220年)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人们以白色米粉和铅粉敷面,以朱砂、紫草、胭脂点唇涂抹双颊,女性头饰发型娇小,基本想下,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坠马发髻
3.魏晋南北朝
整体而言,妇女的化妆技巧渐趋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用色大胆,以瘦为美。
(1)白妆:即以白粉敷面,两颊不施胭脂,多见于宫女所饰。
这种妆式多追求一种素雅之美,颇似先秦时的素妆。
(2)额黄:是一种古老的面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宫黄”等,以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
染画是用画笔蘸黄色的染料涂满额头或涂一半,后用清水晕染。
(3)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有的如月牙,有的状似伤痕。
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
相传三国魏时文帝对一名宫女十分宠爱。
某夜,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有水晶制成的屏风,宫女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愈后留下两道伤痕,就像晚霞将散时的美景。
文帝对之宠爱如昔,取名“晚霞妆”。
其他宫女见状仿效之。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唐朝时期特殊的面妆--斜红,是唐代妇女面颊盛行的妆饰。
(4)花钿:一般多指饰于眉间额上的妆饰(也泛指面部妆饰),也称“额花”、“眉间俏”、“花子”等。
在秦始皇时便已有贴花子的妆饰法了,只是那时的式样及颜色比较简单,六朝时特别盛行一种梅花形的花钿,称为“梅花妆”。
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于殿下,一旁的梅树被微风吹落一朵梅花,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
宫中其他女子见其新颖而娇艳,竞相效仿,剪梅花贴于额间。
后渐渐由宫廷传至民间,成为时尚,故又有“寿阳妆”之称。
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这个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逐渐扩张到中原,中原人民又往南迁徙,形成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汇,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术在此时期渐趋成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妆扮在色彩运用上比以前大胆,妆扮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普遍以瘦弱为美,
普遍爱好体态羸弱,脂粉之类化妆品的制作到魏晋时期已经成熟,产品质量很高,此时流行高发髻,头上插画和步摇,出现酒晕妆和飞霞妆,并且额黄、贴饰开始流行。
南朝时出现一种“北苑妆”即将大小形态各异的茶油花子贴在额头上
.隋唐五代
隋代妇女装扮较朴素,妆饰没有多变的式样,崇尚简约之美。
隋唐五代(581——960年)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6世纪
末叶到10世纪中叶,共三百多年的时间,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隋朝妇女的装扮比较朴素,不想魏晋南北朝有较多样的变化式样,更不如唐朝多姿多彩。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唐朝以胖为美,代表人物为杨玉环,当时妆型注重宽额圆脸,妆面浓艳。
丰满加上高耸的发髻,妇女盛行追求时髦,女子时兴浓妆艳抹。
着意修饰。
唐朝是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化妆也是一个历代高峰。
当时的“十眉图”
唐代十眉图:
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山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日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1)红妆由于唐朝是一个特别崇尚富丽的朝代,因此浓艳的“红妆”是当时最为流行的面妆。
妇女不分贵贱均习敷之。
唐朝妇女的红妆,实物资料非常多,颜色深浅、范围大小变化多样,有的然在双颊,有的满面涂红,有的兼晕眉眼。
加上发型和服饰的多姿更显华丽妩媚。
(2)面靥又称妆靥指面颊上的酒窝
(3)眉式一扫长眉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变幻莫测、造型各异的眉形纷纷涌现,且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时世妆,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史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辉煌时代。
(4)花钿在唐朝妇女中广为流行,式样多变且花俏,颜色也更艳丽。
通常以阿胶粘于额头眉心处,也有直接画于脸面上的。
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膀、鱼骨、鱼鳔、丝绸、金箔等为原料。
制成圆形、三叶型、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形状,十分精美。
色彩大致分为金黄、翠绿、艳红三类。
唇”的独有特色在今天仍然代表着当时朝代的化妆精髓。
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并出唐代十眉图、唐代的化妆程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扫斜红----涂唇脂
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
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4.宋辽金元
宋朝女子装扮倾向淡雅幽柔,朴实自然。
面部装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不像唐朝般浓艳华丽。
擦白抹红还是脸部装扮的基本要素,红妆仍是重要的一环。
妇女画眉不用黛而用墨,画眉方法仍承袭前朝。
花钿妆也广受宋朝妇女喜爱,还特别喜欢耳孔戴耳饰。
辽金元朝(907——1368年):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又在1276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建立元帝国,元朝一共延续了89年,而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前妆扮都非常朴素,直到逐渐汉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和华丽。
明朝(1368-1644年)明朝初期,国势强盛,经济繁荣。
当时的政治中心虽在河北,然而经济中心却是在农业生产繁荣的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于是各方服饰都仿效南方,特别是经济富庶的秦淮曲中妇女的妆扮,更是全国各地妇女效法的对象。
另外,自宋元以来,开始崇尚以妇女小脚为美的劣习,妇女在受到种种压抑及摧残,妆饰仪容方面当然不可能有特殊的表现,更何况唐朝妇女的妆饰仪容已发展至极盛的巅峰,后人也不易超越。
清朝(1616-1911年)明清以来,对女性的礼教约束很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节妇烈女",要求妇女"行步稳重,低首向前","外检束,内静修"。
妇女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受到限制,在妆饰方面也就不可能有突出的表现。
明清时期妇女一般崇尚秀美清丽的形象,以面庞秀美,弯曲细眉、细眼,薄小嘴唇为美。
一O年代清末民初,中国逐步接受西方文明,但整个社会仍然非常保守。
妇女不可在外抛头露面,大体女性化妆非常简单,眉型偏向细而长的柳叶眉,并以朱红的小嘴为流行二O年代西方的妇女化妆几乎都以好莱坞影星的造型为模仿对象。
此时期为卓别林无声电影的时代,片中人物的妆面都是肌肤偏白,注重五官的描绘。
三O年代30年代的化妆特色与20年代有几分相同,肤色的表现以白为底,其余化妆重点造型则都以圆为主。
圆脸、圆腮红、半月型眉、圆唇,面部的线条以曲线为美。
四O年代40年代初期二次世界大战,国内由于长期陷于战争中,物质生活困难,整个社会风气偏向自然、朴实,流行特质普遍而言并不明显,化妆也符合自然.总而言之,40年代的美可以说是一种属于内敛式的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