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源自西班牙语,原意“圣婴”,用来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气候分异: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了全球的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即气候分异。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显示土层序列及其组合状况的垂直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白浆化过程:是指在较冷的湿润地区,土壤表层由于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表层铁锰还原,并随水侧向流失或向下积淀,部分则在干季就地形成铁锰结核,使腐殖质层下的土层逐渐脱色,形成粉砂含量高,铁,锰氧化物含量较少的灰白色白浆层。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 生物放大作用:某些物质,尤其是一些进入生物体后难以分解或排出的物质,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地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即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也称为显域土,是指那些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强烈影响的土壤。地带性土壤大多是受不同程度的灰化、铁铝化和钙化作用而发育形成的,剖面发育完善,土壤分布与相应的生物气候带一致。 非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也称泛域土,是指那些土壤发育极弱,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土壤特性主要仍受母质影响的未成熟土壤。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一般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土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地承载力变弱的过程。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地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且非周期性地运动。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海沟:海洋中最深区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深度一般超过6000m 冰川:是陆地表面的一种固态水体,是地表固态降水的积累与演化形成的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系。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层层序律: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对流雨:近地面七层强烈受热,引起近地面空气急剧上升,绝热冷却迅速达到水汽饱和所形成的降水,称对流雨。 节理: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位移,其中无位移或位移不显著者,称为节理。 标准化石:延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特征显著,从而具有鉴定质年代意义的化石。 单斜构造:若一个地区内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一般在25°左右),则称为单斜构造。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面的性质。 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 反气旋:反气旋是指占有三维空间的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的大型空气水平涡旋,又称高压。 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时,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额必须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含量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梅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我国的江淮流域、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的西部和中部,常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由于这段时间正是梅子成熟季节,所以把这一雨期称为“梅雨”。 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进行垂直运动时,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只因体积膨胀(或收缩)做功引起内能增减和温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无水相变化,无热量交换) 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其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 土壤圈的组成物质包括: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 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母质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形因素和人为因素。 具有“自然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 。 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与形态特征,可将生态系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 与 水域生态系统 。 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 温带草原与热带草原两类。 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蓄水体系,是湖盆、 湖水以及水中物质 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总的来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海水的密度在水平方向上随着纬度的增高而 增大。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 冰川。 洋流分成 风海流 、 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 在信风带的应力作用下,形成赤道洋流(又称信风漂流)。 作用于洋流的力包括风对海水的应力、海水的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是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物理现象的基本动力,是气候资源中的热能之源。 地表环境因素 包括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表组成、洋流、河湖水体和冰雪覆盖等。 气温的分布主要受纬度、海陆、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而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等则成为气温非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因素。 气温 和降水两个因素是决定气候分布的基本依据。 自然地域系统中人们通常根据热量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带、___温带___、亚寒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 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进化发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能源,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一般来说,经典的发生学分类通常将地球陆地上的土壤划分为三大类别,即地带性土壤、隐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地带性土壤主要有________及________等。(“砖红壤” “红、黄壤” “棕壤”等皆可) 自然地域系统中人们通常根据热量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带、___温带___、亚寒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 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进化发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能源,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柯本气候分类是以气温 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的。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有:温室效应、 臭氧层耗竭和酸雨等。 地球表层的时空特性:整体性,层次性,节律性, 开放性,稳定性,均一性。 内力作用类型有: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地震活动 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地面温度 、大气温度、湿度 以及云量状况。 地貌发育的外动力: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 大气成分:干洁空气 ,水汽,气溶胶,污染气体。 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 地质构造的形式有,水平构造, 单斜构造 ,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 降水类型按形成原因可分为:对流雨 ,地形雨,气旋雨,锋面雨,台风雨等。 水循环过程可分为 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及地表、地下径流等外个基本环节。 大陆边缘一般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通常取200米等深线为大陆架外缘。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太阳辐射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生态系统包括四部分非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其中初级生产又称第一性生产(或植物性生产)。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干湿度分带性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什么方向)分化。 水循环类型中,大循环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标志。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造成地表运动物体偏移一个很重要的假想的力是科里奥利力。它使得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往右偏,南半球往左偏。 在固体地球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三个圈层。它们是大气圈圈、水圈圈、和生物圈圈。 地层的接触关系主要分为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和假整合接触。 按成因,岩石一般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地球表层系统的五大自然圈层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 水圈、岩石圈。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不包含水汽和固态、液态粒子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她的主要成分是 氮、氧、氩。 海陆风是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天为周期的地方性风系。 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 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态微粒和液态微粒与气体介质一起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__冬__季大于__夏__季。 大陆边缘一般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气旋的气压状况是:低压,水平方向气流运动情况是: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垂直方向气流运动方向是:中心上升。 按发生学分类简述土壤的类型,并且依照分类每类列举两个以上例子。 答:分类:地带性土壤:砖红壤,红壤,黄壤 隐地带性土壤:水成土壤,盐成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冲积土,风沙土,火山灰土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有哪些? 答: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纬向地带性?并试举一个例子。 答: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如土壤的纬向地带性,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 简述生态系统的构成。 答:①生物部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微生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②非生物环境(无机环境): 气候因子: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等 生物代谢材料:CO₂、O₂、H₂O和无机盐类 煤质:空气、土壤、水 生长基质:岩石、砂砾、泥土等 请简述波浪的分类。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