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1 1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一)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脑子里一直就回荡着这样一句
话:这是—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这群幼童是最优秀的
幼童。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
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
的演进过程。首先,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政府,带着妄
想幼童只学其电报,铁路,航海,军事等方面的技术及技能,

2 10
却不能学习外国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国的民俗;其次,每个
出国的幼童的家长都签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
命”的类似卖身的生死契约。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
阻挠着计划的进行。最后,在财政上,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困
境。而从幼童本身而言,他们年幼,身处异乡,面对着不同
文化的诱-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诱-惑,能否学有所成,也是
极大的挑战。同时后来的排华浪潮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这个计划的最后过早收常

但我们也要看到,各个幼童都是极其出色的。他们向美
国,乃至整个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维护了中华民
族的荣耀。不光是在学习上,他们很快就赶超了美国孩子,
显示了他们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在体育以及其他方面,他们
同样出类拔萃。在整个纪录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绍基在耶
鲁大学的演讲,他生动形象的鸦片贸易的可怕,有力的抨击
了这一想象,最后他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
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从他的身上,我
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回来后,担
任了重要职位,比如,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
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

3 10
--张广仁等等。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次留学计划取得了成功。

有人提出说,派遣幼童出国,实在是浪费财力物力,还
不如派青年出国。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认
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恰恰只有派遣幼童出国是最适合的。
大家都知道,在当时,凡是在国内的读书人,他们学的都是
四书五经,都是要接受科举制度考试的。如果让这么一群,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已经形成的成人去美国学习先进
技术与文化,且不说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
幼童要慢外,恐怕他们也很难处理好对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
的矛盾与冲击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无法融入所呆的社会,那
么就很难真正学到该社会文化的实质知识。幼童有其天生的
敏锐性,好动性,适应性等优势,同时对他们来说,可能存
在更少的压力,可以更好的学好知识。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
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
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

4 10
人赞叹也让人扼腕。

幼童观后感(二)
刚刚终于把5集纪录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动,或更确切的说,
是振奋。

1870-1881年,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学习经历,这段历
史,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忧国官员的创世之举,更
是容闳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历时十八年才实现的一个持
之以恒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却在太
平洋彼岸留下了一个个将永远被后人记住的传奇故事,而他

5 10
们回国后所成就的事业与成绩,更是对这项幼童留美工作的
最好的肯定。

观片后,有几个感想,还深深地让我沉思:
1、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堪称真正的战略家与爱国者,
他们看事的深远,笼络人才的用心,振兴衰亡王朝的奋斗,
当体现在留美幼童这件小事上时,是如此的深刻与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运的读完大学的(詹天佑与欧阳庚),
有不幸早逝客死他乡的,又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便被召回国内
的(绝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阵中战死殉
国,甚至还有违抗召回令,逃跑滞留的同学(容暌(kui,好
像不是这个字)和另一位谭姓同学)。但无论如何,这批幼
童在他们或短或长的人生中所成就的东西,应该是他们最难
忘的回忆。

6 10
3、当庚子赔款留学生在20世纪初期重新继续起这段历
史时,历史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两批学生走的都是同样的
线路,先从海路到达旧金山,再坐火车横跨美洲大陆直达斯
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过,在斯普林格接这批学生的
已经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闳了。时光流逝,岁月无
情,但历史仍然继续前行。

4、容闳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国康州的哈特福德
(hartford),希望我今后有机会去那前往拜访凭吊一下。

再说一个花序吧:虽然幼童留美学生中没有去康大的,
不过在庚美赔款学生的一张合照中,出现了康奈尔大学的横
幅。哈哈,cornell,雄起!

7 10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拍得很好,为我们展开了一部一
百多年前发生的看似普通却将注定影响深远的事件,一部对
于与这件事相联系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传
奇!

幼童观后感(三)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
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
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个复兴的机
会。这也为中国的自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
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最终进程的,这也注定了
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就算是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国学成回
国,最终在这样的制度下,也是无所用处的。容闳也算是一
个悲剧的英雄吧,同样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

8 10
我不知道当时李鸿章是怎么样期待这些留美幼童的,期
望他们给这个庞大但是危机重重的帝国带来什么?古人孙
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在现代,毛泽东也说过“枪杆
子里出政权”,我们平时也说“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
精神有什么用?”。送去美国的幼童多学习的铁路,电报之
类的工程技术类的专业。我很郁闷,就像在纪录片中所说的,
在李鸿章的信中所说的,我们需要的是军事类的人才。诚然,
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军事的
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个问
题,但是为什么就在所学专业没有一点的要求呢?

还有一个问题我很想说,在幼童留学的期间,清政府一
直在担忧这些孩子的思想问题,害怕这些留学生只学习到西
方的自由思想,不思报国。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
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
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
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
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
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

9 10
笑的。但是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家乡
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当我们乘坐日
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
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
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
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
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这是黄开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记。
很难想象,一群在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群始终热爱着
祖国的年轻人,就是这样被对待。在被提前召回的过程中逃
跑的荣奎,声誉自然不必多说,但毕业之后,仍然坚守当年
签署的约定,来到了中国驻美公馆工作。然而,如今,我们
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
我们社会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国需要你们,留学生们,又
有多少人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的。

还有我就是觉得清王朝的运气也是不佳,当李鸿章和曾
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他们满怀期
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喜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
自强,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到他身边时,在变革的道路上,
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

10 10
边缘。这也就是清王朝的自掘坟墓吧,把自己的重生之路给
废掉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也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幼童的历史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除了感叹
他们的优秀之外,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是我们民
族的骄傲,可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遗憾与惋惜。如果不是政
府的肤浅与无知,以他们的能力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
现在都缺乏这样的人才。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
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
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