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阅读题的答案乡情周同宾(1)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农村。
没画山绣水,没茂林修竹。
地薄,人也憨。
据说五百年前,家乡出产的红高粱曾被征去给皇帝做过御酒,此外,别无稀罕物儿。
据说五十年前,出了一个补锅匠,曾以他的技艺誉满乡里,此外,别无能人儿。
(2)家乡用红薯干儿养活我长大成人。
前些年当学生,常嫌家乡穷,离家千里不想家。
这些年工作了,总觉家乡美,隔一段儿,总想回去看看。
去年,燕子归来时候,我把刚满四岁的儿子苗苗儿送回家乡,让他跟着爷爷奶奶。
这样,几乎每月,我总回家一次。
每次,都像掉进了酒窖里,老是觉得有一种醇美的香呋甜味扑面而来,心里麻酥酥的。
(3)我还没进院,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得了消息,纷纷跑来,边跑边顺德:苗苗儿他爸回来啦! 苗苗儿他爸回来了哟!(4)我进屋,孩子们堵了门,都不想离远点儿,又都不敢过门槛儿,只有东邻老二奶奶的孙子小坠儿胆大,从人缝里挤进来,凑到我面前,看我的玳瑁边儿眼镜。
我拿出糖果,让苗苗儿分给他们吃。
他们的大多数,我叫不出名字,更分不清辈份儿。
母亲总在一旁调教苗苗:给你小五爷一块儿。
给你二毛爷一块儿。
给你四姑奶一块儿。
当然,那些当爷和姑奶的不是光着屁股,就是拖着鼻涕,接到糖块儿,立即塞进嘴里,同时流下长长的口水。
分罢糖果,孩子们格格笑着,领苗苗去林中粘知了,或者去村头捉蚱蜢。
(5)苗苗儿也是全村的宝贝。
东家蒸了碗豆糕,总给他送一块;西家熬了绿豆汤,总给他端一碗。
老二奶奶给孙子过生日,苗苗也跟着过;聋子四爷为儿子说媳妇招待媒人,给苗苗送一个鸡大腿。
小坠儿在沟里摸了两条泥鳅,总要送苗苗一条,用面糊儿糊着放灶膛烧吃;二毛用狗尾草做了两只毛茸茸的小狗儿,总要把最肥胖的一只送给苗苗儿。
过五月端阳节,苗苗儿得到十几个香布袋儿,有菱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腰形的,鸡心形的,还有的做成红毛绿尾巴的小公鸡,扳脚胖娃娃(6)我坐院里的石桌旁喝着白桑叶茶。
四外很清幽。
枝头,蝉在鸣。
偶尔,东邻的鸡下了蛋,一阵鸡叫,顿时,全村的鸡都咯嗒咯嗒叫,给它助兴;小路上走过陌生人,西邻传来一阵狗吠,顿时,全村的狗都汪汪汪汪咬,为它助威。
我家中庭,一棵百年古槐。
入春,一树新绿,如翠盖,罩半个院子;秋后,飘半空黄叶,翩翩然,似彩蝶儿。
院墙边,一架瓜豆,密密实实,青叶凝碧。
墙头,两盆凤仙花,绿肥红艳。
这花,故乡叫指甲草,也叫女儿红,除观赏外,可供女孩家染指甲。
左邻右舍的姑娘们,常来采,掺入明矾,捣碎,临睡前用麻叶或瓜叶包在指端,一觉醒来,指甲就变成了玛瑙色。
纤纤的素手,红红的指甲,确也美丽。
那些成人的姑奶奶们,特别喜欢苗苗儿,每包指甲,常把他拉去,甚至连脚趾甲也染了颜色。
(7)晚饭后,槐荫下,爹编席,妈织麻;苗苗儿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仰望着满天繁星,一梳半月,奶声奶气地唱着:月姥姥,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大哥去种豆,二哥去种瓜(8)刚回乡时,苗苗儿只会唱火车头,冒白烟,路边一排电线杆不久,村里的孩子们都学会了,苗苗儿也学会了月姥姥,黄巴巴每在一起玩,总是新旧儿歌交替着唱,一个个摇头晃脑,有字有韵儿的。
(9)一会儿,苗苗儿急了,要我领他出去玩。
村街上,很静,只有树丛中的昆虫拉着腔儿长吟。
乡亲们都建了新居,我已经找不到谁家在哪儿住,苗苗儿倒清楚。
(10)先拉我进了杠二爷爷家,说杠二爷爷答应给他捉一只蝈蝈儿。
一进门,老人家果然笑呵呵地从葫芦架上取下一个高粱篾儿编的小笼儿,里面一只豆青色的蝈蝈儿,正支杈着长须看我们;笼里,还有块辣椒皮。
杠二爷爷说,那虫儿吃了辣椒叫得格外凶。
(11)又拉我进了魁五奶奶家,说要找魁五奶奶的儿子小棒儿玩过星星。
可小棒儿已躺在蒲团儿上睡着了,他娘喊他,只翻了个身儿,嘟囔句梦话,又打起了呼噜。
(12)我抱着苗苗儿,提着蝈蝈笼儿,踏着夜色回家。
月儿落了,星星更稠了。
一朵流星,带着长长的尾巴,滑过碧空,树上的什么鸟儿被惊得叫了两声。
只有池塘里的蛙声,却一阵响似一阵;那些小动物儿,从哪儿来那么大的劲儿?我将蝈蝈笼儿挂在院里的豆架上;少顷,它有气无力地叫了一阵儿,便息了声儿,许是倦了,吃了辣椒也不行。
(13)带露的草木发出青气,经雨的柴火发出霉味,湿润的泥土发出腥气,,成熟的庄稼发出香味。
这些气味,混在一起,浓浓的,倒很好闻。
在这种醇酒似的气味中,我瞅着了。
我做了梦,梦中我已年老退休,归园田居,在故乡的村头,地边,场院里,柴门前,继续寻觅着人生的乐趣15.文章第(1)自然段连用没和别无写家乡是个穷乡僻壤,第(2)自然段又说总觉家乡美,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深意?(3分)答:16.本文主要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这样专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5分)答:17.第(6)自然段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答:18.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梦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期待和思想?(3分)答:一、建好一站一档一载体,夯实代表履职平台乡党委学习文件精神后,更加重视人大工作,将人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听取1次人大工作汇报,每年至少2次专题研究人大工作,把脉定向,解决实际问题。
配齐配强乡人大主席、副主席和人大办主任、副主任4名人大专职干部。
人大代表活动经费从人均每年600元提高到1000元,人大工作办公经费由原来的不足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都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乡人大注重打基础、抓基层,让代表履职有保障、活动有抓手。
一是站室建设规范化。
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是基层人大代表闭会后履职的一个重要平台。
乡人大按照”六个有”(有固定场所、有牌子、有设施保障、有固定人员、有工作制度、有台账档案)的要求,投资30万元建成了300平方米的东源乡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站内设有议政室、站长室、会议室、档案室,制定了信访接待、联系选民等14项工作制度,明确了站长、联络员等9项工作职责,还制作了99名县乡代表信息公示、代表风采展示等宣传栏。
在全乡15个村建立了代表联络工作室。
在每个代表联络工作站室安排1名代表作为专职联络员,负责代表联络、整理移交意见建议和反馈办理结果等日常工作。
二是档案管理精细化。
坚持”一代表一档案,一季度一报备”,为全乡23位县人大代表、76位乡人大代表量身定制了履职档案,将代表开会出勤、议案建议、视察调研、为民办事、个人奖惩等14个方面的履职情况记录在册。
三是载体运行常态化。
将23名县人大代表分成12个组,在乡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轮流值班;将76名乡人大代表分成四个片,在村级工作室轮流坐班,确保县乡人大代表每年在站室接待群众不少于2次,并做到每次接待都有安排、有记录、有回音。
站(室)建立以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16人次,为312人次提供政策咨询,收集村情民意197件,协调矛盾纠纷28起,将39件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代表建议分类交由政府部门办理,目前已办结22件。
同时,在乡人大主席团与代表、代表与选民之间建立微信群,发布人大相关知识、代表工作动态,收集有价值建议92条,解决实际问题54个,畅通了”双联”沟通渠道,密切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开展一问一述一评议,激励代表担当作为坚持工作问效与述职评议相结合,让代表履职有督促、有考核、有压力。
一是专题询问面对面。
乡人大主席团开启了全县乡镇人大”第一问”,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专题询问。
在专题询问会上,代表就清洁工程的现状、投入、运作、管理、规划和考核等10个问题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地发问,政府主官和职能部门坦诚直言,红脸出汗。
提问、回答,追问、补充,这一问一答将”第一问”变成”第一响”.二是定期述职点对点。
及时出台《关于开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实施办法》,组织县人大代表在乡人大开展年度集中述职,乡人大代表以代表和”群众贴心人”的双重身份,通过”东源夜话”形式回选区开展述职。
通过述职大会,组织选民进行评议测评,并评定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档次。
目前,已开展集中述职10场次,参加述职人大代表86人次。
三是年度评议实打实。
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代表管理办法,2015年实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模范型”五型”代表评定,2016年用”六个一”(帮扶一名贫困户、解决一个矛盾、召开一次选民座谈会、记一本民情日记、挂点一个企业、写一篇调研文章)进行考核,在整合选民和代表的意见后,2017年出台了《东源乡人大代表考核办法》,科学制定标准,规范考核程序,引导代表有为有位、履职尽责,努力做到一个代表一座标杆,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一个代表一面旗帜。
一年来,对基层站所、机关部门开展集中评议2次,组织代表调研5次,视察6次,听取相关职能部门专题汇报6次,成功协助相关部门处理重大矛盾纠纷10起,督促政府抓好了全乡25个重点项目建设。
三、依托三缘三情三贴心,彰显代表时代风采持续开展”群众贴心人”活动,积极选派乡人大代表回到出生地和挂点联系村组,充分发挥血缘、亲缘、地缘三缘优势,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资源,贴心服务群众,让代表履职初心未改、决心没变、力度不减。
一是贴心服务建议办理。
把建议列入乡人大主席团议题计划,专题听取和审议议案、建议办理报告,及时分类交办,强化重要建议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跟踪督办,推进建议办理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
共答复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63件,代表满意率100%.其中,李云德等代表关于乡村住建规划的建议被政府采纳,已聘请专业机构设计出台全乡总体规划方案,为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二是贴心服务脱贫攻坚。
按照全县”百名代表精扶百名贫困户”和”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专项活动的部署,乡人大带领县乡人大代表运用”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承担了99户脱贫攻坚任务,为贫困户想办法、找出路。
企业家人大代表安排110多名贫困家庭成员到企业就业。
企业家人大代表汤世根联系的贫困户黄招明,上有80多岁母亲卧病在床,妻子有精神异常,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失联多年,家中老屋破败失修,立马拿出4.5万元帮助他新建房屋,并资助小儿子学习厨艺,学成后安排在自己的企业上班,用”输血”式和”造血”式扶贫,双管齐下帮助其脱贫。
县乡人大代表慷慨解囊,成立“仁泰”教育基金会东源分会,帮助4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
三是贴心服务生态文明。
为了保住东源生态优势,建设美丽乡村,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主动建言献策,提出了《关于萍水河上游环境卫生治理的建议》,促使乡政府先后出台《东源乡清洁工程治理办法》《东源乡2016年”清河行动”实施方案》。
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对全乡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现场打分,将得分情况与专项奖补资金挂钩,有效促进了全乡环境卫生的改善,原来随处可见的垃圾不见踪影。
”千名代表环保行”、”3.12”义务植树节等活动,掀起了全乡干群共建”天蓝、山绿、水清、地洁”美丽乡村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