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课时)
教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充分发
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
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
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
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
瓶子的中间、底部。

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
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

白色的小
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

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小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分子、原子的存在和基本特征
1、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都在不断运动;有间隔;都很小。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
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构成(五课时)
教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3)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3)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
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教学手段】讲授法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
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
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
分知识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重新组合分裂
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
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S
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 Na+ Mg2+ Zn2+ Al3+ Fe3+ 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 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粒子的种类原子
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

质子数<电子
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

用离子符号表

相互
转化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相同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
间隙
练习:1、画出常见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并写出离子符号。

练习:
第五课时
设疑: 1、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2、但原子实际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解: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9.288×10-26千克
+16 2 8 8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