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中的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悉古代诗歌技巧鉴赏题的题型。
2、掌握不同类型题的答法,规范答题语言和答题步骤。
学习方法
•1、高效探究,展示,点评;
•2、在练习中熟悉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
一、考点简析: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情感、表达心志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诗歌的某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表达的,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四种。
在诗歌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基本不用。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诗歌的某一句或某几句之间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格(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双关)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艺术技巧。
包括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衬托、象征、烘托和渲染、联想与想象等。
(四)谋篇布局(构思技巧)。
常见的有首句点题或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照应、画龙点睛等。
二、备考指导: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三、答题常见问题:
1、未能准确区分四类表达技巧,答案言不及义。
2、只答“手法”和“翻译”,无具体分析或理解肤浅。
3、答案不全面,只是点到为止,造成丢落要点。
四、重点表达技巧解析
(一)表达方式(重点要了解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
1、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
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古道以及落日,夜月,轻风,细雨,微风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挣,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再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呜叫,却难求一饱。
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4)用典抒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已的思想感情。
(5)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6)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2、描写手法:
(1)白描/细节描写
(2)正面描写(人-语言动作肖像
物-绘形(视听、远近等)
绘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绘色(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强)
侧面描写(人物的感受心理、行为表现)
其他景物烘托
(二)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比兴:渲染或导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比喻:突出、化虚为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形象生动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对偶:整齐含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比:鲜明突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夸张:浪漫、突出醒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借代:简练含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互文:言简意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复:强调突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三)表现手法(见附录)
(四)构思技巧(谋篇布局)
首尾照应这两类一般篇幅较长的诗词会用到,多为写景或叙述。
过渡铺垫
以景结情(诗词的末句或尾联以写景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卒章显志(诗词的末句或尾联以抒情收束,表明心志或情感)
五、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学生展示答案略
教师指导:
1、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了诗人形象。
(观点)
2、诗人选取了步月、看云等动词,描写了诗人因思家而在深夜里独步月下,因想念弟弟而在白天看云朵聚散,倦极而眠的细节。
(分析)
3、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弟弟的牵挂。
(结论)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学生展示答案略
教师指导:
1、尾联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
(观点)
2、“涸鳞”,是在干涸的河道中的鱼,这里代指百姓。
尾联意思是只要能让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自己渡河遇到再大的风浪也在所不惜。
(分析)
3、表达了作者为了百姓不惜牺牲一切的情怀。
(结论)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荀鹤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注:①五字,即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并联系全诗,指出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学生展示答案略
教师指导
1、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观点)
2、通过描写诗人在深秋之夜,对影独坐,听到蟋蟀的叫声更添悲凉的情形,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分析)
3、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形单影只的羁旅生活的悲叹。
尾联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结论)
六、小结
技巧鉴赏题的一般思路:
1、审题,确定鉴赏范围,
2、按照题目所要求的范围,有针对性地、按步骤答题。
3、每一条都标注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