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中韩文化比较课程名称中韩文化比较研究授课教师张国强院系研究生部年级专业 2010级亚非语言文学(韩语)姓名马嘉蔚学号 **********时间2011年10月25日中韩文化比较第一课韩国文化的构成及研究一、中韩文化比较1. 文化的定义在欧洲和美国用culture或是kultur等来表示文化。
这个单词源自自拉丁文,意为耕作,意思是以教育为目的,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
启蒙主义时代以后,人们试图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分科学问中给文化的概念定义。
现在,各分科学问使用的文化定义大概有300种以上,学科领域的不同,中心论点或分析的框架也各不相同。
为了阐释文化这个用语在学科定义上引起混乱的理由,必须研究一下“文化”这一用语的历史。
德国从Herder开始将文化理解为生活或生存。
Herder认为各民族适应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他将各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理解为文化,又将每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用民族精神(Volksseele)来表示。
他为了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收集了各民族的民谣。
在英国对文化(culture)的研究,始自人类学成为一个分科学问后。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人类学学者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Sir Edward Burnett Tylor)为了形成人类学的一个分科学问,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综合体系”,并分析了各民族的纪行和民族志。
在其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的绪论中将文化规定为:“作为一个社会内共有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依靠人类得到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这一定义在50余年里对人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英国学者关心的对象是家庭、亲族或村落生活等社会组织。
相对于社会组织,美国的人类学学者更侧重于研究宗教生活、语言生活或物质生活等方面。
美国的人类学者克罗伯、阿尔弗雷德·路易斯(Kroeber, Alfred Louis )在他的著作《文化的性质The Nature of Culture》(1952)中以“习得行动”为基础,对“内心观念”、“逻辑结构”、“统计造成的物质”、“心理防御机制”等构成文化的164个要素下了定义。
克罗伯认为如果将文化定义为行为的话,文化本身也会成为心理学的对象,所以他下结论说“文化是由具体行为来的抽象,但它本身不是行为。
”美国人类学学者怀特·莱斯利·艾尔文在《文化的概念The Concept of Culture》 (1973)中主张,最后的问题不在于文化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抽象的,而在于如何科学的将其解释清楚。
布鲁克斯(Brooks)(1975)提出广义的文化分为人类生活的全部(everything in human life)以及人类生活中最好的东西(best in human life)两类。
在这里前者就是人们常说的little C,后者则是big C。
亨顿(Hendon)(1980)认为文化分为littleC和bigC,bigC作为高级文化的成果主要与过去相关联,而littleC作为日常生活文化的中心则与现在相关。
以唯物论观点看待历史的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将文化定义为与宗教、道德、法律、艺术、意识形态相似的东西。
他将社会结构分成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是指以围绕物质生产结成的社会关系为依托而形成的经济结构,下层结构是指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观念性的东西以及与物质生产相对立的东西。
对于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关系,他认为上层结构是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的存在方式,即下层结构规范上层结构。
概要:今天,在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文化”的定义是“生活样式的总体”,根据这一定义可知文化是指人类谋求集体生活,适应自然,并对自然产生作用而创造的所有事物。
2.韩国文化研究在韩国,对“文化”这一用语最初出现的时期,到目前为止尚无研究事例。
但是“文化”的单纯翻译“culture”出现,作为一个从过去一直沿用来的词语,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期以前是“文治教化”的意思,由此可以知道文化是“用文德教化百姓”的意思。
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期,开始正式使用文化的传统意义与新意义。
在日帝强占期使用的文化概念与作为启蒙运动一环,与大部分文明用法一致。
但是,部分将其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生活,即生活的综合体系使用,根据马克思提出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也意味着文化的形成。
除此之外,也意味着的韩国演歌、或是时尚女孩的发型或服装的流行等大众文化。
1)日帝强占期,主张文化民族主义的初期民俗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很好的显现出来。
(1)一类是主张为了“朝鲜民族”的未来发展,韩民族过去的文化只有否定性,为了韩民族的未来,而接受西欧民族主义等新的外来文化来改造民族(民族改造论)。
(2)另一类是将韩国过去的文化理解为为了民族的发展,克服殖民地状况的积极手段。
属于民族文化肯定说的知识分子主张为了未来的朝鲜,首先要形成韩民族的整体性,必须要关心韩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民俗。
2)解放后到20世纪60年代,韩国文化研究与其他分科学问一样,都没有显著的研究成果,从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统治下活动的第一代民俗学者那里受教育的学者,对口碑文学或巫俗等持个人关心的学者,以这两类学者为依托在大学里讲课或因个人兴趣进行调查。
当时韩国的文化研究水平仅此而已。
3)在20世纪60年代,因产业化韩国的固有文化断绝而引起部分学界的担忧,所以实施“硬性推进式”经济政策的军事政府,动员民俗学者,并进行全国民俗调查。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维新政权的政策者出于长期维持政权的政治目的,即建立“韩国的民主主义”,必须强调民族文化。
当时的政权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的保存政策和教育。
5)正式对传统文化的关心与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军事政权以后。
积极反对新军事政权的团体是大学的知识分子。
为反抗美国与军事政府,动员了假面舞与民族大众艺术。
在大学里传授假面舞与民谣,不仅如此,还直接到活动现场,适应劳动者的需要,改变民谣歌词来唱民谣;或适应现实,改变假面舞的登场人物,进行公演。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改变出于政治目的对传统文化的关心。
20世纪90年代文化政府建立后,在世界化与文化战争的巨大潮流中,让韩民族的固有文化产物商品化,搭上了新世界潮流。
另外,地方自治团体,推进本地区固有文化的商品化,甚至开发旅游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化、文化战争、地方自治团体和国民的关心,在这一新的时代中,传统文化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心。
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象领域:(1)传统(农业社会、民俗、萨满、佛教、儒教、共同体等)(2)近代(产业社会、殖民主义、工具合理主义等)(3)脱近代(信息化、世界、多元化、文化产业、幻境主义等)韩国文化的研究方法:(1)民俗学研究方法(2)人类学研究方法(3)比较文化研究方法3.韩国文化的研究方法1)民俗学研究方法文化一定是指民俗或风俗。
探索韩国人或韩国文化的“原型”、“密码”、“深层”、“根源”。
大众传媒与网络等媒体快速发展,现在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轻松获得需要的信息,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正确信息,到目前似乎尚不能令人满意。
其理由,首先是对传统文化没有恰当的认识,而且对传统文化没有系统的理解,只是只从表面与部分的层面,只看一部分来解析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一不负责任的接近方式也是一个问题。
必须从系统化与整体性的立场接触传统文化,另外,还必须从民俗学的文化立场来恰当解析传统文化。
如果说从民俗学的立场接触传统文化,是指同时接触过去、现在与未来。
即,民俗学者通过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普通文献资料,关照过去的传统文化;在现在的立场上,通过持续的现地调查(fieldwork),通过资料提供者与和谐(rapport)的形成,进行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与深层访问,收集、发掘以此得到的民俗资料。
以这些过去与现在的资料为中心,通过现在传承的民俗文化的恰当内容、象征以及民俗学意译,总体分析未来应该怎样继承与传承,这正是在民俗学的立场上接触传统文化。
“民俗学”用语:①英语 folklore (英国、美国、法国等)②德语volkskunde(德国、澳大利亚等)③土俗学(日本、中国、韩国等东洋圈)俚谚学民俗学2)民俗学的两种性质将民俗学的目的放在人类文化的阐释上的英国民俗学(folklore),与将民俗学的目的放在究明民族与民族精神上的德国民俗学(volkskunde)。
(1) folklore(folk 民间 + lore 知识)设立背景: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民俗学研究目的:阐明人类文化即,将民俗学认定为属于人类文化发展初级阶段的原始文化的残存,并且采取考察人类文化的观点,其方法以比较民俗学与心理学为基础。
(2) volkskunde (volk 民族 + skunde 科学)设立背景:以德国为首的各落后国家的民俗学研究目的:阐明民族精神即,民俗作为残存文化或前代文化,把民俗看作是民族的基础文化,对其进行历史的把握,并对其价值进行高度评价。
民俗学是“百姓的习俗”的缩略语,它代表着在文明国家的平民大众之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明的形态。
因此,民俗学是指调查并记录在民间传承的风俗、制度、习惯、信仰、文艺等,并试图把握这一民族情操的学问。
(*与德国、日本的民俗学类似,韩国的民俗学重视对平民百姓的研究、寻找韩民族根基。
韩国的民俗学将韩民族所有领域的固有生活样式作为其研究对象。
)3)民俗学的研究范围:(1)英国的班尼(Burne)(1914)信仰和行为习惯民间故事与民谣,其他口碑传承(2)德国的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55)民族性德基础民族的表现手段与表现形式民族的信仰、世界观、民间礼仪民族性格百姓的集体结构(3)日本的《日本民俗学大系》(1958—1960)社会和民俗生业和民俗生活和民俗信仰和民俗艺术和娱乐口碑文艺(4)中国的陶立璠《民俗学》(2003)a.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农林牧副渔);交通(运输、通讯);交易b.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仪式;岁时习俗c.精神民俗①口承语言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②行为传承民俗:民间艺术;民间游戏③精神信仰民俗:巫术;宗教;俗信;禁忌;道德礼仪(5)韩国:李斗贤、张柱根、李光均,《韩国民俗学概说》(2004)农村和家庭生活冠婚丧祭衣食住民间信仰岁时风俗民间艺术口碑文学4)民俗学研究的传统文化的范围与领域民俗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具体举例说明如下:第一,你、我、我们的共同体文化与民俗,在这里基本上包括家庭、亲族与村落共同体;第二,我们在家中的吃、穿,生活,也即衣食住文化;第三,遵守日、月,昼夜的交替规则,创造出的时间与季节的故事,即岁时风俗;第四,在民俗语言传承领域,有知识宝库之称的俗语和充满着俗语、新词、隐喻、象征的扑朔迷离的谜语;第五,生产活动文化与生存民俗,这里包括农具、渔具等物质民俗;第六,拔河、打陀螺、尢茨游戏、踢毽子、放风筝等民俗游戏;第七,民谣也包括在内;第八,日常生活中口头传承的神话、传说、民谭等民间故事;第九,鬼怪信仰,家玉村落里的家神信仰和村落信仰,以及巫俗信仰等各种民间信仰;第十,以假面舞与木偶戏为主的民俗剧;第十一,竹工艺、韩纸工艺、木工艺、菀草工艺等浸透着祖先隐隐生活香气的民俗工艺;、第十二,展示过去生活文化的民俗画——民画;第十三,探究人自生至死实行怎样礼仪的通过仪式;第十四,方向、色彩与十二生肖等民俗象征;第十五,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作用,以及研究文化上的性的性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