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频对讲机课程设计

高频对讲机课程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对讲机专业:___ 电子信息工程年级:___ 2013级 ___ 学号:学生姓名:联系电话:指导老师:完成日期: 2015年 12月 25 日目录:第一章概述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1.2 课题的内容与要求第二章 JC818型对讲机的工作原理2.1对讲机工作框图2.2 对讲机工作原理及原理图2.2.1收音部分原理2.3 发射部分原理2.4 调频(FM)工作原理第三章 JC918型对讲机的组装与调试3.1 对讲机的调试3.2 电路的焊接3.3 焊接技术第四章总结参考文献第一章概述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构建简单的应用电路,提高学生正确选用电子器件,进行装配、调试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一掌握对讲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对讲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原理、功能用途等。

第二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元器件,要求从生产和适用价值等方面去考虑。

此课程设计的课题为半双工对讲机,要求利用模拟电路和高频电子线路的相关知识用所提供的元件来完成对输入的语音信号的进行调频,然后通过耳机接收该语音信号。

使学生在模块实验的基础上掌握调频发射机和接收机对整机组成原理建立调频系统概念。

掌握系统联调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题的内容与要求内容:设计一个无线收发系统对讲机。

要求:1、组装和调试对讲机2、设计电路、分析电路原理3、撰写论文第二章JC818型对讲机的工作原理JC818型对讲机是一款专用的对讲机,调频波段:88MHz-108MHz,工作电压:2.5V-5V。

电路简洁,整机制作比较容易,装配成功率高,具有遥控距离远(达100米),声音大,音质好等优点。

2.1对讲机工作框图图1 对讲机工作框图2.2 对讲机工作原理及原理图三极管Q1和耦合可调电感线圈T1、电容器C4、C2等组成振荡电路,产生频率约为49.8MHz的载频信号。

Q2 Q3 Q4 Q5和相关电阻电容等组成低频放大电路。

扬声器SPK1兼作话筒使用。

电路工作在接收状态时,将收/发转换开关置于“接收”位置(默认状态为接收),从天线ANT1接收到的信号经天线匹配电感L1、再经可调耦合电感线圈T1、电容器C4、C2及T1次级线圈等组成的检波电路进行检波。

检波后的音频信号,经T1次级线圈中心抽头耦合到低频放大器的输入端,经放大后由电容器C17耦合推动扬声器SPK1发声。

电路工作在发信状态时,S2收/发转换开关按下置于“发信”位置,由扬声器将话音变成电信号后由电容器C17耦合到Q2 Q3 Q4 Q5和相关电阻电容等组成低频放大电路放大后,经耦合可调电感的中心抽头将信号加到振荡管Q1进行信号调制,使该管的bc结电容随着话音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而该管的bc结电容是并联在T1次级两端的,所以振荡电路的频率也随之变化,实现了调制的功能,并将已调波经T1及L1从天线发射出去。

图2 对讲机工作原理2.2.1收音部分原理接收部分一般为二次变频超外差方式。

从天线输入的信号经过收发转换电路和带通滤波器后进行射频放大,再经过带通滤波器选频,进入第一混频,在第一混频器内,将来自射频的放大信号与来自频率合成器电路的第一本振信号混频并生成第一中频信号。

第一中频信号通过晶体滤波器进一步消除邻道的杂波信号,滤波后的第一中频信号进入中频处理芯片,与第二本振信号再次混频生成第二中频信号,第二中频信号通过两个陶瓷滤波器除去无用杂散信号后,被放大和鉴频,产生音频信号。

音频信号通过放大带通滤波器、去加重等电路,进入音量控制电路和音频功率放大器放大,驱动扬声器,得到人们所需的信息。

收音部分电路如下:图3 收音部分电路2.3 发射部分原理射频载波信号经过缓冲放大、激励放大、功放。

产生额定的射频功率,经过天线开关及低通滤波器,抑制谐波成分,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变化着的声波被驻极体转换为变化着的电信号.经过R1, R2, C1阴抗均衡后.VT1进行调制放人。

C2、 C3、 C4、 C5、 L1以及VT1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结电容Cce构成一个LC振荡电路,在调频电路中,很小的电容变化也会引起很人的频率变化。

当信号变化时,相应的Cce也会有变化,这样频率就会有变化,就达到了调频的目的。

经过VT1调制放大的信号经C6耦合至发射管VT2通过TX、C7向外发射调频信号。

VT1,VT2用9018超高频三极管作为振荡和发射专用管。

发射电路如图图4 发射部分电路图2.4 调频(FM)工作原理调频是调制方式的一种。

调频调制就是让高频载波的频率随低频信号的幅度的不同而变化。

因为低频信号的辐度是变化的,所以经调频后所得到的信号的频率也会在一定的范困内变化。

比如收听调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FM 101.8”时,此台的中心频率为101.8KH,但频率会有一定的变化范围.所以在接收和解调时电路应有一定的通频带。

能对以中心频率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信号都能进行处理。

这样,调频信号就能被解训出来了。

调频(FM)收音机由输入回路、高放回路、本振回路、混频回路、中放回路、鉴频回路和音频功率放大器组成。

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本振信号进行FM混频,混频后输出。

FM混领信号山FM中频回路进行选样,提取以中频10.7MHz为载波的调频波。

该中频选择回路由10.7MHz滤波器构成。

中频调制波经中放电路进行中频放大,然后进行鉴频得到音频信号。

经功率放大输出,耦合到扬声器,还原为声音。

调频原理框图如图图5 调频原理框图调频的接收天线以耳机的地线替代,也可直接插上配给的天线ANT,二者工作原理相同。

调频广播的高频信号输入回路直接经电容C、 L组成的LC振荡回路,实际上构成一带通滤波器,其通频带为88MHz-108MHz。

在集成块内部接受的调频信号经过高频放大,谐振放大。

被放大的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本振信号在内部进行FM混频,混频后输出。

此外。

因在调频波段未收到电台信号时,内部增益处于失控而产生的噪声很大。

为此,通过检出无信号时的控制电平,控制静噪电路工作,使音频放人器处于微放大状态,从而达到静噪功能。

第三章JC918型对讲机的组装与调试3.1 对讲机的调试按动“复位开关按纽”,电路处于“接收”状态,扬声器起“电”转化为“声”的作用,可以听到“丝丝”的声音;把另外一套的复位按纽按下,使其工作在“发信”状态,这时扬声器起“声”转化为“电”的作用,把两套的对讲机的天线平行靠近,用无感起子轻轻微调可调电感T1的磁芯,使接收机的“嘟嘟”啸叫声最大,即两者的发射、接收频率一致。

然后,两套互换按同样的方式微调可调电感T1的磁芯,保证两者的发射、接收频率一致。

这样的过程要相互微调几次(包括拉开距离调试),保证两套之间对讲距离最远,声音最清晰。

3.2 电路的焊接1、焊接顺序及方法:先测量,作好记录、清洁、挂锡、焊接、最后在检查测量。

2、焊接方法:A右手持电烙铁。

左手用尖嘴钳或镊子夹持元件或导线。

焊接前,电烙铁要充分预热。

烙铁头刃面上要吃锡,及带上一定量焊锡。

B将烙铁头刃面紧贴在焊点处。

电烙铁与水平面大约成60度角。

以便于熔化的锡从烙铁头上流到焊点上。

烙铁头在焊点处停留的时间控制在2~3秒钟。

C抬开烙铁头。

左手仍持元件不动。

待焊点处的锡冷却凝固后,才可松开左手。

D用镊子转动引线,确认不松动,然后可用偏口钳剪去多余的引线。

3.3 焊接技术焊接时先将电烙铁在线路板上加热,大约两秒钟后,松焊锡丝,观察焊锡量的多少,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堆焊;也不能太少,以免造成虚焊,发出光泽时焊接温度最佳,应该立即将焊锡丝移开,在将电烙铁移开。

为了在加热中使加热面积最大,要将烙铁头的斜面靠在元件引脚上,烙铁头的顶尖抵在线路板的焊盘上。

焊点高度一般在2毫米左右,直径应与焊盘相一致,引脚应高出焊点大约0.5毫米。

焊接元件时,应对照图纸插放元器件,用万用表校验,检查每个元器件插放是否正确、整齐,二极管、电解电容极性是否正确,电阻读数的方向是否一致,全部合格后方可进行元器件的焊接。

焊接完后的元器件,要求排列整齐,高度一致。

为了保证焊接的整齐美观,焊接时应将线路板架在焊接木架上焊接,两边架空的高度要一致,元件插好后,要调整位置,使它与桌面接触,保证每个元件焊接高度一致。

焊接时如果线路板未放水平,应重新加热调整。

焊接时,电阻不能离开线路板太远,也不能紧贴线路板焊接,以免影响电阻的散热第四章总结短短的三周电路实验马上快要结束了,在这个独立的科目电路实验课程设计,带给我很多,可能在过去的电路课中,对电路的了解不够了解。

但是通过课程设计,让我明天了一个电子产品的产生是多么的复杂,与复杂的电路相比我更明白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

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能电路实践太短可是我会珍惜,记住它所带给我的软点。

感谢所有在这次实验帮助过我的人。

参考文献1、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年12月2、曾兴雯高频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08月3、高吉祥高频电子线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05月4、林春方高频电子线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01月5、王卫东高频电子电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03月。

相关主题